摘要:维护蒙民利益,保持蒙旗稳定,是清廷的既定国策。前期蒙旗社会的主要利益冲突发生在属民和王公贵族之间。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蒙汉两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开始出现...
摘要: 中国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封建时代的研究是自发的,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和浓厚的政治色彩,缺乏客观性。1840年以后,西南民族史研究由自发转为自觉,深度...
摘要:鸦片战争落幕之际,北京的一批士大夫以建祠和定期会祭的方式,发起对顾炎武的纪念活动,当时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的几位重要学者尽在其中。依靠顾祠连接起来的人际网络,越...
元明时期,西藏地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是西藏经济发展史中的重要一段。由于处于分割动乱中的西藏地区归属中央王朝,在大一统的中央政权支持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摘要:长期以来,俄罗斯非常重视通过实施区域战略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维护大国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经营独联体为区域战略重点,以打造欧亚经济联盟为区域战略焦点,...
清人李燧《晋游日记》提及:“山西省汾州、平阳两郡,民人多以贸易为生。富人携赀入都,开设账局。其次,则设典肆。其最下者,则赶脚。畜健骡、驮行客,虽千金之子,不以执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灾难深重,反抗频仍。在伟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陕西甘肃回民起义的影响下,一八六四年,新疆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农...
公元七世纪初,中央唐王朝时期,在祖国辽阔的西部,藏族先民以重要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吐蕃军事力量之强大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令人瞩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商业经...
摘要:库伦南北路驿站在清代蒙古地区驿站中比较特殊,初设目的是应付沙俄使臣往来,归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在职能及监管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作者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满文附录...
摘要: 在中国腹地与中南半岛之间,存在陆路、海路两类交通线。唐宋两代,这些交通线经历了兴衰、更替的变化。唐宋两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策及其治边实践以及西南边疆和中南半岛时...
摘要:文章对蒙古社会结构中的豁脱或豁脱阿寅勒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随着当地经济结构的演变,沿边的南部蒙古地区,其豁脱或豁脱阿寅勒组织形式和游牧方式发生变化,有的甚至不复...
摘要: 清末,随着近代中文报刊的兴办,朝野筹藏观逐渐趋于成熟,对中央政府的西藏施政也起着指引和参谋作用。但国内舆论低估了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使国人对西藏新政带有盲...
摘要:作者依据碑刻、口述访谈调查资料及“蒙藏委员会”部分档案,对清代北京旅蒙商商号及其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的商业活动进行探讨。认为商人将北京奢侈品携至蒙古,在...
摘要:有清一代,清廷均对各蒙旗实行特殊保护政策,不仅限制内地商民人等进入蒙古草原,而且禁止开发蒙疆资源。晚清以降,危机四伏,蒙古、西藏等传统藩部亦遭受到内外而来的...
摘要: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清朝统一天山南路(回疆)之前当地旧有刑法及其特点、清朝统一回疆后,大清刑律在回疆的实施情况、两种刑法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等清代回疆刑法诸...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倡议,可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与欧亚国家经济合作新的战略平台,并可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促使我国企业“走出去”,促...
摘要:与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明确边界意识不同,中国古代边疆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疆域而非固定不变的疆界。在洪武、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之时,长城只是“内边疆”军事体系,与边界并无...
一、尹昌衡西征 1912年民国初建,全国22省纷纷高举“独立”大旗脱离清王朝,一时间军阀林立,政局动荡。一直觊觎我国西藏的英国,认为这是一次使西藏成为“保卫英属印度安全‘战...
摘要:清朝在统一回疆后,在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内地的司法监察制度。该制度在运行初期,对于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当地司法秩序的正常进行,无...
摘要:苏武牧羊之“北海”当是今乌兰巴托附近的荒原,绝非民勤白亭海。文章对《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关于白亭海的相关记载予以梳理,指出这几种记载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