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尤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和硕特部的研究在罗卜藏丹津事件、蒙旗及青海蒙古社会的衰落、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颇丰研究成果。该文回顾前人的研究...
摘要:清朝统一新疆后,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制定了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制度;招抚任用少数民族上层的政策;利用和限制宗教的政策以及民族隔离政策等。这...
摘要:北宋王朝在西北边疆民族分布密集的州、军,大致皆设有质院;在蕃部宗教活跃的州、军的一些著名寺院,由皇帝亲笔赐匾额,号曰“御书院”。质院是以监禁蕃部人质为手段,...
摘要: 发生于1904年的江孜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在西藏地区与西方殖民主义者斗争最激烈的重大事件,这场斗争虽距今已百年之久,但其中深刻的教训对我们仍有警示作用。本...
摘要:在中国,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发展趋势是,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在统一时期,无论是...
四 公元1791年,西藏地方发生了廓尔喀人大举入侵的事件。廓尔喀原名巴勒布(即现在之尼泊尔)。18世纪中叶,巴勒布国内的廓尔喀族兴起,统一了全国,改国名为廓尔喀。1788年,廓...
以“宗主权”否定历史上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片面甚至断章取义地理解“十七条协议”,看不到新中国维护西藏历史地位的原则性与策略性和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邓小平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典型蒙古族聚居旗县——东乌旗为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蒙汉民族交往呈现的新特点、新...
本文以清代档案为基础,探讨1727-1728年卫藏战争前后清中央治藏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实施,指明当地西藏内部的治乱与清一噶尔蒙古双方和战全局息息相关,雍正帝一直认为西南一隅的西...
摘要:俺答汗一生在意识形态的选择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08年到1551年, 其信仰的是萨满教, 以萨满意旨为主, 寻求与明朝通贡;第二阶段从1552年至1570年执送白莲教首赵...
1962年中印两国因领土争端爆发了一场边境战争。40余年来,国外研究中印领土争端的学术成果不断取得进步。总的来看,国外学术界对于中印领土争端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摘要:清代乌兰察布盟是漠南蒙古六盟之一,所属四部经历了几度迁徙后最终驻牧乌兰察布地区,逐渐形成了乌兰察布盟。前人研究多受制于史料欠缺,因而对清初蒙古盟旗制度形成、...
摘要:1917年至1949年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疆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新疆的近代开发和建设;但是同时也表明,军阀体制不适应近代化的历史潮...
摘要: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确立“广行招谕”的治藏政策,先在甘青藏区用兵,以此为立足点,继而广泛招抚藏传佛教各派高僧来朝输诚,同时派遣使者招谕吐蕃各部,尤其重视已...
摘要:1916年中亚起义的爆发,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根源。这次起义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1916年6月25日沙皇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作战后方征调“异族人”从事劳役的命令,即“征...
摘要:在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写本中保存有400余件社会经济文书,大部分为元代之物,少部分属于宋代,其内容涉及宋元时代高昌回鹘王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经济...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行动的日益肆虐,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新疆也陷入了空前的动荡之中。新疆危机加剧了西北危机,于是新疆问题成为当时的知识界、舆论界关注之焦点...
摘要: 本文依据《廓尔喀纪略》等原始史料,扼要地叙述清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廓尔喀第二次侵略西藏及清廷遣军入藏收复失地,深入廓境,接受求和的全过程,并清晰地交代作战...
在治疆工作方面,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本领,就必须从统揽工作全局的高度,按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第二次中央...
十世纪后期,在西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宋朝的史籍多数称之为“大石”,有时也称之为“大食”。这个国家位于中西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的中段,在我国和中亚的历史上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