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其思想由以武力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弃隶蹜赞在《请修好表》、《请约和好书》和《献皇...
摘要 :文章较详细地分析了菲律宾政府提出“邻近原则”的背景、内容、含义,并进行了现代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剖析。文章指出“邻近原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则具...
摘要: 清光绪末年,十三世达赖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一度出走蒙古长达5年零5个月之久,这是我国与西藏地方近代史与近代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丹珠昂奔主编的《历辈达赖...
摘要:魏晋时期诸政权在西域的屯田活动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尽管其规模和范围不及两汉,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所深化和发展,并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屯田区域的...
摘要: 确定领海基点和基线具有重要意义。基线类型确定不取决于政府的意愿,而应当取决于海岸自然地理状况。领海基点和基线问题研究在我国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区。为了搞好我国目...
摘要: 1664—1885年间,由于政治原因进入中国的避难者成为越南侨民的一个重要群体,但目前学术界对此鲜有论述。这一时期,越南的一些地方势力首领、农民起义领袖乃至王室、贵族...
摘要: 民国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十三世达赖在西藏实施的“新政”,是西藏近代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达赖“新政”的过程中,英国人特别是贝尔在其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清末外籍人士鲍戈亚夫连斯基、布鲁斯、马达汉、日野强、莫理循等人在新疆任职或游历时,留存了一批著作、游记、考察报告书和图片集,可弥补现行史料之不足。这些身处历史...
“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的大战略、外交新思维,主要就是要构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紧密联系,形成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
摘要:边疆治理现代化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边疆治理的传统理念正经受冲击、边疆治理的传统结构正面临解体、边疆治理体制的功能正逐渐弱化,边疆治理的现代...
摘要 :近代西方列强对南海的侵犯不仅表现在资源和主权的窃夺等方面,而且表现在领土主权与管辖观念对中国和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方面。近代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延续...
摘要:唐律化外、化内的区分应以政治归属来判断,化内包括内地与归属唐的周边蕃夷地区,是唐的疆域所在。化内、化外为唐帝国的境内与境外,相当于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国内与国外...
摘要:文本对5-8世纪吐鲁番与焉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两地的关系以唐贞观年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两地以西域小国的形态存在,有着密切的人员往来,但都无力主导自...
摘要: 冷战后日本从战略上开始逐步介入南海地区,设法借助美日同盟和地区其他力量,插手南海地区安全事务,不断强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其目的是使南海问题久拖不决,牵制中国...
摘要 :钓鱼岛问题作为中日关系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国家主权、历史问题、法律问题及敏感的现状,使其成为历史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
摘要:鉴于目前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欠缺对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历史演进和重构本质的深入分析,作者从大历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三重视角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历...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后约三年的时间里,《纽约时报》有关中国西藏的报道文章近百篇,主要内容包括:西藏内部政治动态;托马斯西藏之旅;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动向;印度在西藏问...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罔顾这一事实,至今仍坚持1972年3月外务省发表的所谓《我国关于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笔者注)领有权的基...
摘要:唐代周边内附诸族承担赋役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内附诸族注籍以编户身份承担额税,其中包括内迁唐正州境内的北方蕃胡按户等、丁口承担定额税及交纳畜产税,由唐...
1872年10月,日本废琉球国为琉球藩,继而在1879年3月派兵入侵琉球,设置冲绳县。自此之后,琉球问题一直是中日之间一个悬而未决的外交问题。二战后期,此问题再度浮出水面。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