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民族问题视为解决中国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为了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
摘要:该文在简要梳理唐代告身学术研究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唐代西域告身,指出目前仅知八件出土唐代西域告身。日本学者从公文类别出发,分之为制授、奏授、令书样、版授四种类...
澳大利亚建国于1888年,现有人口1300万,教育发达。共有大学三十七所(不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其中只有一所私立大学。这些大学大部分是战后建立的,基本上都...
摘要: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素朴的生态思想。在其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中,蕴含着敬畏自然、敬重生命的生态观;在天葬仪式中,蕴含着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在民规民约和习...
2011年7月19~20日,由《新疆通史》编委会主办的“元明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
摘要:《魏书》、《晋书》中多次出现的木根山与东木根山两个地名,涉及铁弗匈奴和拓跋鲜卑的早期活动。一般认为,东木根山一名源于河套中的木根山。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
摘要:汉唐时期北方游牧部族部落南迁,多至蒙古高原游牧经济生态圈南缘的阴山—河套地区,合黎山、龙首山和燕山—滦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一带。这里为北方游牧部族部落冬南夏...
摘要:与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明确边界意识不同,中国古代边疆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疆域而非固定不变的疆界。在洪武、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之时,长城只是“内边疆”军事体系,与边界并无...
摘要: 1940年4月,孔庆宗就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后,为了恢复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主权和加强双方的关系,首先着手积极完善办事处的人事设置。在他实际负责处长...
摘要: 清代回疆地区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处,同时受到中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史料及典型案例,对新疆建省前后,回疆地区“国家法”与“民间法”在刑事法律领...
摘要:文章以兼跨长城南北的唐前期为例,旨在分析以汉人为主体建构的政权超越农耕区进入草原所受到的限制及其因缘,认为农耕王朝兼跨的局限乃在于自身的生计方式与草原游牧生...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由于清政府的重视,有关督抚大员的切实整顿,新疆各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府厅州县的相继设置,使清政府加强了行政方面的管理。采取新的屯垦...
摘要: 前秦统治者本姓蒲,后应图谶改姓苻,建立国家。前秦与西域东部的关系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秦通过前凉间接统治西域,历时大约二十年(356-376);第二阶段前秦直接...
摘要: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曾制定了支持热振活佛恢复西藏摄政职务的政策,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壮大西藏的亲汉力量,而热振在代理摄政达札拒绝交权的情况下,也试图寻求国民政...
为强化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后改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将军府址设在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清政府在新疆...
摘要: 清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的设置,对维护清朝的国家统一、巩固西北边防、抵御外来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起了很大作用。本文主要对清代新疆塔尔巴哈台参赞大...
摘要:清代驻守在新疆南路的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在长期的守边治边职位上,积累了熟悉邻边、团结人心与离任究过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也体现出一定的教训:...
摘要: 文章对国内外关于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各个时期研究及国外研究特点、资料使用情况做了分析,认为系统探讨近代英国和新疆新关系是十分必要...
摘要: 学界关于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到底是二级制还是三级制存在分歧,并有许多不够明确的地方。本文认为,北宋边疆层级体系在西北、北方两个方向是由极边、次边、近里构成的...
摘要:6—8世纪,崛兴于北方游牧地区的突厥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努力构建新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除了以新的族群徽号相自矜、建立本民族主导的汗国政权等方式之外,对活跃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