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和首都师范大学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出版机构的70余名...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认为,“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德法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治国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
编者按 我国引入西方文学概念,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按照西方的学术分野所构建的中国文学和文学史研究体系,对促进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同样也存在...
中国教育管理历时久远,起源于原始社会。但作为教育史研究分支,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到20世纪才缓慢起步,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回顾研究之路,不仅有助于了解研究中的热点,也有助于...
王阳明(1472年—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隐居浙江绍兴阳明洞,又曾创办阳明书院从事学术研究与讲学,自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
内容摘要: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满文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满文档案的整理,不仅有系统的汇编,还有零散的公布,均为学术界注入新鲜的史料。对于满文档...
中国法制史曾险些被排除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
当前的中国法学界对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意义在认识上还存有一定程度的疑义。其之所以如此,大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法律史学传承着众多传统法制术语,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缺乏可沟...
1996年以日裔美籍学者罗友枝发表的《再观清史: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为开端,相继出现欧立德、米华健等主编的《新清帝国史:内陆亚洲帝国在承德的形成》和米华健写的《嘉...
在汉代以降的我国古代社会中,《仪礼》学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曾长期处于“显学”的地位,历代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尤以清代为鼎盛。据统计,单是这一时期,已知的《仪礼》...
中国自有国家文明起始,逐渐形成文明等差的中原“华夏”和边缘“四夷”天下世界观体系,具有典型的边疆国家特征,有关国家疆域边缘的“四裔”知识史不绝书。学术界对近现代中...
存留至今的明清时期的契约文书,不仅数量极多,种类亦很丰富,其内容涵盖了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各类契约文书的规范化和格式化,则意味着民众的契约实践以及由此建构的社会秩...
中国古代田产买卖有“先尽亲邻”之说,宋元律例有明确规定,法学界称之为亲邻“先买权”。学术界已分别从历史、法学的立场,对其起源、内涵、意义等诸多方面予以关注,取得一...
摘 要: 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桐城派与清代社会”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合肥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 中国最后的两部实录《明实录》和《清实录》,对各自朝代的皇帝形象通过神化、美化、圣化、德化和仁化的手法进行了正面塑造,把他们粉饰为天命所归的神仙,长相奇伟...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秀的人文精神积淀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促使我们对重庆优秀的地域历史文化体系作进一步的探讨,认真回答...
法律乃“国家之大信”,具有普天之下,率土遵行的特点。因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法律教育,并将它作为化导民风、让百姓知法守法及预防犯罪的制度性规范来执行。自周朝制订成...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点,对人个性与素质的确立有某种发生学上的意义。严复(1854—1921)以西学名世,而其思想中,中西学的消长、交融却有一个“之”字形的演化过程。简言之...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两宋之际,有一定的环境因素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大概从春秋时期开始,一些基本经济区如成都盆地、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太湖流域等,随着区域开发的加深...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史研究》办刊质量,扩大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6月22—24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城市史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天津市历史学学会、南开大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