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4月9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共同邀请,德国著名民俗学家和欧洲民族学家、柏林洪堡大学欧洲...
内容提要:重新审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特别是其关于纵向的等级制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以及本土社会理论的普世性意义。费孝通所讲的差...
大部分中国读者认识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差不多源于其所拍摄于20世纪初期的珍贵老照片的摄影展。这些老照片的部分内容于1988年编辑成摄影集出版,之后在美国、加拿大十多个城...
科大卫在其新著《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一书的序言中声称,弗里德曼1958年和1966年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和《中国的宗族和社会:福建与广东》两部著作标志着中国宗族...
神话是人们为崇拜神灵编造的故事,是宗教情绪化下想象力的产物,属于宗教文学的范畴。神话的发达与否最能反映一个民族宗教情绪的高低,因而也是文明类型区分的显著标志。 先秦...
摘要:自表演进入社会科学领域,由日常词汇转变为社会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以来,社会学、人类学及民俗学界均给予极大的关注。由于不同学科学术传统存在差异,在三个领域内逐渐形...
英国文化研究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性思潮之一。其显著特征是注重研究当代文化、大众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亚文化或边缘文化,关注文化中包含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倡导一种...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3日第4版刊发了杜靖的《谁是宗族社区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一文,质疑科大卫教授日本的汉学研究,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就认为自然村落产生社区,而...
英国文化研究派对文化的再阐释及相关思想,打破了文化的高雅/通俗二分法,拓展了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提出了全新的分析策略。这为文化研究思潮奠定了非精英主义的基础,使文化...
方兴未艾的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是近年来历史学视野拓展和范式转型的主要趋势,也是带动学界广泛参与历史人类学讨论的直接原因之一。对于这一趋势最终会给中国史学带来怎样的...
摘 要:从记录整理零碎片段的迷信观念,到把握民间信仰的文化整体,再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民俗...
摘要:钟敬文先生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二三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这些文章纠正了以往比较研究只注重相似之处,而不顾差异的做法,论证了差异在故事类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内涵和外延周密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具有根深蒂固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和意义的多元性,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文化地理学是文...
一 自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身体力行地倡导二重证据法以来,随着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科技史等新兴学科的西学东渐进程,中国文化研究的格局为之大变。传统的以传世文献为唯一...
摘要:本文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对郭德纲相声进行语境、观众、表演等层面的分析。本文考察了郭德纲继承与改造传统表演模式的过程,揭示了他的相声在释放都市观众压力、接续断...
《诗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更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诚如西方汉学家们的评价一样,它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而...
谁在编造神话? 凡是空洞无所着落的宏大叙述,我都将之称为神话。 用语言哲学的术语讲,凡是只有意义(sense, meaning, significance)而无指称(signified, reference)的宏大话语或者集体叙事,就是...
摘要:本文基于多个中国村庄的经验材料,对当下农村的人情状况展开了总体性的研究。根据人情在各个村庄中的异质性表现,文章归纳了三种类型的村庄,并具体分析了人情异质性背...
【内容摘要】20世纪的中国乡村研究中,村庄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研究单位。对这研究单位,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少方法论方面的质疑,建议以集市系统、传统社会网络、村庄集合、区域...
摘要:表演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国际民俗学界的主导性理论,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民俗学与语言人类学两个学科范畴。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一理论被更新与推进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