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彩娟(1978-),女,壮族,广西象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 摘要: 学者黄艳、易奇志发表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1期至...
作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和琼州沃土最早的开拓者,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下,黎族创造并传承了特有的渔猎文化与山地文化。茅草房与船形房屋居所、三月三爱情节对歌择偶、聚...
摘要: 古代印度《鹦鹉故事》先传入波斯,更名为《鹦鹉传》,又经由波斯传入土耳其。土耳其编译者不断翻译、编订和加工,使土耳其语《鹦鹉传》得到不同时期多元文化的共同滋养...
摘要 :和很多国家一样,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的编纂,直接受到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影响,使用AT(现为ATU)分类法。但是,这项工作在法国一开始就有较强的地方文化研究色彩,并始终...
摘要: 纸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文献对纸扎多有记载,以此为线索,对纸扎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演变脉络做了初步梳理,发现其在中国宗教文化...
摘要: 食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内涵仅局限于饮食本身,更多的是它在社会中所展现的文化的表达。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面食文化的变迁表明,无论是村民日常食物还...
摘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性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意义的生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再生产了乡土社会的社会...
作者简介: 李一如(1974- ),男,苗族,贵州台江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识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学会苗学专业委...
作者简介: 玉时阶(1950- ),男,广西南丹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
摘 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自己创建和管理的社区中心和协会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7个年头。尽管在国际视野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不算...
[摘要] 随着世界各地识文断字的人越来越多,口头传统遭到了边缘化。科学技术的革新,从收音机到电影电视再到英特网,大众可以接触到各种新的娱乐形式,这使得史诗演述者的声音...
作者简介: 阿呷热哈莫(1981- ),女(彝族),四川凉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0068,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美国印第安...
摘要: 东方民间文学丛书文风平实,内容丰富,展示了阿拉伯、菲律宾、蒙古等东方民族的民间文学历史与现状。丛书注重东方民间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世界性特征及其与宗教文化...
摘 要 :清明节的复兴和法定假日化,为上坟扫墓和祭祖之类的民俗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合法性,也使得慎终追远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有了可靠的传承依托。与此同时,清明的法定假日化还...
摘要: 英雄诗在中世纪的欧洲广为分布,数目繁多。文章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即《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和《尼伯龙人之歌》,参照查德威克、鲍勒以及日尔蒙斯基的理...
摘要: 昌邑民元五一八惨案俗称杀秃子。从表面看来,这一事件起因于剪辫这一近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习俗变革,但以1907年的昌邑县城图为切入点的深描则表明:它根源于国体变动之...
摘 要 :文学史诗在20世纪走向衰亡的同时,口头史诗或曰原生史诗的生存状况也面临着挑战。本文试图从三方面对21世纪伊始的口头史诗图景做出大致描摹,旨在说明某一事物如果正在经...
摘要: 通过对19世纪以来江南田野景观变迁的研究,可透视出江南景观变化的文化动力。这其中有两条价值观主线:一是传统士人与部分西方学者的观点,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与传统农业...
作为两个年之间的过渡礼仪,春节的基本意义主要是辞旧迎新。从节期来说,春节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腊八到除夕的前半段重在辞旧,节俗活动主要在各家户内分别举行,特别重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