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临朝听政之初,为打击政敌,曾在朝堂外设立了东“延恩”、南“招谏”、西“伸冤”、北“通玄”4个名叫“铜匦”的小箱子(检举箱),鼓励天下人告密:上至毛遂自荐做官,下到治国惩贪,都可以进京举报。还规定,沿途官府,要给告密人提供相当于5品官的伙食标准和驿马。即便举报不实,也不究诬告罪(当今倒有此项罪名)。而且,朝庭在京保证食宿,还会受到神皇的接见。“制狱”的出台,一时告密成风,出现了一批酷吏,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万国俊之流。他们罗织罪名,诬谄好人,动用惨不忍睹的酷刑,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令人发指。狄仁杰任地方官时,有一次被来俊臣以谋反罪下狱,一审问便承认了“有谋反之志”,待发落。天气转暖了,狄仁杰对狱卒说:“牢里穿棉衣太热,让我的家人把棉花抽掉再拿来我穿。”家里人发现了棉衣内的申诉信,遵命向武后告发。武后知情后,赦免了狄仁杰。又问他为什么承认了“反罪”?狄说:“我若不承认,早就死在他们的酷刑之下了。”武后说那为什么还要上《谢死表》,狄说决无此事。经查,果然是来俊臣等酷吏捏造。武后十分生气,认为“制狱”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政敌基本肃清,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了。再用下去,除了滥杀无辜外,已无积极作用。她决定“以恩止杀”、“恩被王下”。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因“有反志”被处死。不久,酷吏索无礼又被酷吏来俊臣,奉旨问斩。“以毒攻毒、以暴抑暴”为神皇方略所在。来俊臣再次奉旨来审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出主意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来俊臣以其道还治其身说:“请君入瓮(掌故盖出于此)。”周兴自然是乖乖就范,被流放岭南(今越南北部两广一带)。他刚出洛阳,便被恨其入骨的人乱刀砍死。最后,神皇只留下一条恶犬来俊臣,以慑群臣。至神功元年(697年),来俊臣也被处死后,“谋反案”几乎绝迹,大臣们再不用战战兢兢过日子了。 神皇天授二年(691年),84岁的狄仁杰再拜“同平章事”(宰相)。神皇以“国老”称之,不再直呼其名。他明经举,一心为国,不畏权势,不怕丢官,战功累累,劝阻神皇大造佛像,深受神皇信任。他推荐了张柬之等一批名相名臣。特别是在神皇百年后,把大周的皇位是传给儿子还是侄子?狄仁杰一言九鼎,在神皇的决断上起了关键作用。神皇到了垂暮之年,皇嗣一直困扰着她:若让儿子李显、李旦继位,皇权又归了李唐,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周王朝,付之东流……若让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继位,又担心他们会害了自己的子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狄仁杰慷慨直谏,他向神皇发问道:“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为皇嗣,则千秋后,享太庙,配供养,世代无穷。若立侄,则侄为皇帝,姑享太庙,闻所未闻,犹大河入涓溪。”神皇终于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在圣庆元年(698年),将流放在房陵的庐陵王李显,召回神都洛阳,赐姓武,再次立为太子。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去世,享年93岁,神皇有“朝堂空了”的感叹。武神皇帝的两个男妾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颀质美姿、通晓音技”,深得神皇爱宠。他俩有恃无恐把持了朝政,瞒上欺下,堵塞视听。而神皇把二张当作自己的耳目口舌,满朝文武噤若寒蝉。长安三年(703年),81岁的神皇已居病榻。80岁的丞相张柬之,联合大臣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决定实行兵谏,以防神皇敕墨(诏书“诏”避“曌”讳,改用“制”字或“敕墨”)落于二张之手或被篡改。神龙元年(705年) 正月二十二,张柬之等人率数百名羽林军,拥太子李显从玄武门杀入,诛二张,直入神皇寝宫。睡梦中的神皇被惊醒,她看了看满副武装的臣下,一切都明白了,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次日神皇降圣旨,命太子李显为监国。正月二十四日,正式让位给李显,自称太上皇,令恢复大唐国号。正月二十五日,太上皇从迎仙宫迁出,住在上阳宫。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太上皇病逝,享年82岁。她在遗诏中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唐高宗乾陵。”还说,给王皇后、萧淑妃家族及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奭等所有当初受到迫害或受牵连的人,恢复姓氏、官爵和名誉。又说,不要给她歌功颂德,墓旁树块无字碑就可以了。武则天给自己立无字碑,是否效仿秦始皇不得而知,但留给后人去评说的用意,相信还是有的。李旦的儿子、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四年(716年),改谥祖母为“则天皇后”、“则天顺圣皇后”。她得到她的子孙——李唐王朝世世代代的尊敬与祭祀。 不言而喻:武则天封她娘家的那些王或郡王,有的被满门抄斩;有的被流放充边。武氏宗祖祠堂,也从七庙中被撤了下来。武则天从永徽六年(655年)当上皇后起,就左右了朝政。嗣圣元年(684年)她“临朝称制”,实际上就是女皇,只不过前台还挂了个睿宗儿皇帝的虚名。直到天授元年(690年),她正式当上了大周女皇,掌权多达半个世纪之久。期间,她除了维护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外,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她亲自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度,员外设官,破格用人。高宗在位时(674年),她上书言《十二事》改革,其中“劝农桑、薄赋役”、“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代天下”、“省工费,减力役”、“禁浮巧”、“杜谗口”、“广言路”等等,皆得到了贯彻实施,使社会经济很快恢复发展,人口从贞观年间的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还派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古西藏,元世祖时收为国土),恢复了4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勤),奠定了新疆的疆域。武则天也很重视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召学士先后编撰了《玄览》、《古今内范》、《青宫记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孝子传》、《烈女传》、《内范要略》、《东书要录》、《臣轨》等书。她自己也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专著,为女皇之最。 武则天能当上女皇,靠的是丈夫唐高宗的抬举和大胆任用。永徽六年(655年),她当上皇后以后,高宗便让她在紫宸殿的翠帘幕后,共同听政于朝,开始判批奏折,皇帝皇后平起平坐,被群臣和天下百姓称为“二圣“。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昭告全国,改二圣为“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病逝,中宗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44天后(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立李旦为睿宗儿皇帝,让他另居别殿靠边站。她自己在紫宸殿坐朝执政,实际上已经当上了女皇。唐高宗死后6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没有抵抗,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