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京都大学所藏刘炫《孝经述议》残卷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华文史论丛》 程苏东 参加讨论

在中国经学史的演进过程中,魏晋至隋朝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刘炫在《孝经述议序》中曾这样描述魏晋南北朝的经学研究面貌:“肇自许、洛,讫於魏、齐,各骋胸臆,竞操刀斧。琐言杂议,殆且百家;专门命氏,犹将十室。王肃、韦昭,悉爲佼佼;刘邵、虞翻,抑又其次。”(《述议·序》,页5A)①无独有偶,唐玄宗在《御注孝经序》中也推重此诸家:“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②足见当时经学研究之盛况。但长期以来,此期经学史的研究受到文献资料匮乏的限制,即以上文所举韦昭等四位在当时影响极大的经学家而言,他们的注经、解经着作几乎无一全帙得以存留,若非唐代《五经正义》大量徵引他们的学说,我们简直难以窥知他们的经学成就。至於其他诸如王基、孙炎、周生烈、雷次宗、荀昶、皇侃、刘轨思、熊安生、崔灵恩、刘焯、刘炫等一大批活跃於魏晋至隋代的经学家,他们的经学着作自五代、宋元以下更是大量亡佚,张惠言论《易》则曰:“王弼注行而古师说废,孔颖达《正义》行而古《易》书亡。”③推之羣经,大抵如是。这给我们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古经学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幸,由於隋唐时期已与日本、朝鲜建立了外交关系,大量的中土典籍经过遣隋使、遣唐使、僧侣、商人、留学生等传入域外,形成了数量宏丰的域外汉籍,而这当中不乏中夏久佚而孤悬海外的古籍,隋代刘炫所着《孝经述议》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此书成於隋而亡於唐五代,直到20世纪中叶才重现於日本,书中所论有不少涉及魏晋南北朝经学史的关键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由於此书藏於日本,虽然20世纪中叶便有日本学者林秀一对其进行了精细的补辑、整理,并由京都大学图书馆将残卷照片公布於其官方网站之“贵重资料画像”栏目中,但在国内仍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以京都大学网站公布的残卷爲基础,对《孝经述议》的成书、流传、文献价值以及刘炫的经学思想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让这部辗转留存的珍贵文献得到更多学者的注意。
    一 作爲注经新体的“述议”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是隋代最着名的经学家之一。他曾自爲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谷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於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至於公私文翰,未尝假手。”而“在朝知名之士十余人,保明炫所陈不谬”,④可见他的学识之高、声望之巨。他与信都刘焯结盟爲友,遍治羣经,时人称爲“二刘”。唐初孔颖达主持修撰《五经正义》,其《毛诗正义》、《尚书正义》、《春秋左氏正义》等皆云以二刘本爲蓝本。⑤可见,刘炫及其经学着作不仅在隋代作用巨大,而且通过《五经正义》长久地影响了经学史的发展。关於刘炫着《孝经述议》的记载,见於《隋书·儒林传·刘炫》:
    着《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诗序》一卷,《算术》一卷,并行於世。⑥而关於此书的学术背景及撰结始末,则可见於《隋书·经籍志一》敍:
    (《孝经》遭秦焚书,爲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余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爲二十二章,孔安国爲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爲定。郑衆、马融并爲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於梁乱。陈及周、齐,惟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於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於人间,渐闻朝廷,後遂着令,与郑氏并立。⑦至於其具体的撰成时间及立意,又见於刘炫《孝经述议序》:
    大隋之十有载,着作郎王邵始得其书,远遣垂示。……遂与焯考正讹谬,敷训门徒,凿垣墉以开户牖,排榛薮以通轨躅。大河之北,颇已流行;於彼殊方,仍未宣布。终宴不疲,实惟我特,望屠而嚼,非无他士耶?聊复采经摭传,断长补短,纳诸规矩,使就绳墨。经则自陈管见,追述孔旨;传则先本孔心,却申鄙意。前代注说,近世解讲,残缣折简,盈箱累遾,义有可取,则择善而从;语足惑人,则略纠其缪。(《述议·序》,页5A)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述议”这一题名,《隋书·经籍志一》、《旧唐书·经籍志上》、《新唐书·艺文志一》均作“述义”,⑧今据《孝经述议》其书看来,当以“述议”爲是。述者,“追述孔旨”也;议者,则当“却申鄙意”也,然而此书体例仅有“议曰”而无“述曰”,则可知并述於议也。从史志记载来看,刘炫、刘焯之前似并无注经称“述议”者,可知“述议”一体或系二刘所创。魏晋南北朝是继西汉以後注经体裁再次多样化的时期,义疏、驳难、异同评、义问、驳议、隐义等各种注经体裁迭出,二刘以外,隋代的儒者注经解经,大多都以义疏命体,何以二刘要独树一帜,另立新裁呢?“述议”与义疏等旧体之间究竟有什麽差异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