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京都大学所藏刘炫《孝经述议》残卷考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华文史论丛》 程苏东 参加讨论

二 《孝经述议》所见刘炫经学思想及解经风尚
    关於刘炫的解经特色,焦桂美君曾主要依据现存佚文较多的《春秋述议》、《春秋规过》等总结出三点,今参以《孝经述议》,其说基本可以成立,但亦有可申述、纠正者。我们仅就《孝经述议》残卷进一步探讨刘炫的经学思想、解经风尚及其与中古经学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一,《述议》以解《孔传》爲主,然亦间立己意,对《孔传》有所驳难,体现出南北朝时期义疏学发展的新特点。在论及《述议》体例时,刘炫曾说:“经则自陈管见,追述孔旨;传则先本孔心,却申鄙意。”也就是说,在解经的基本立场上,他主要以《孔传》的旨意爲基础,但是在对《孔传》作具体解释时,也保留自己的立场。关於前者,我们可以从《父母生续章》中关於“君亲临之”一句的解释中见出。此句郑注云:
    君亲择贤,显之以爵,宠之以禄,厚之至也。(14)
    是将“君亲”解释爲“君主亲自……”,而《孔传》则云:
    有君亲之爱,临长其子。(15)
    是将“君亲”解释爲“君与亲”,两者说既不同,而刘炫《述议》则云:
    君亲临之,亲亦谓君,本言君之临己,有父之亲,今又取君之事以比於父,言父於子有君之尊,有君之亲,故云有君亲之爱,临长其子。王肃云:以君之尊临正己,以亲之爱临加己,其意与孔同也。(《述议》卷四,页40B)
    显然,刘炫是取《孔传》之说,以“君亲”爲两个名词并称,或许是意识到《郑注》与《孔传》在这里的不同,刘炫还特别引王肃《孝经注》爲例,以证成《孔传》之说。大抵《孔传》与《郑注》不合之处,刘炫均取《孔传》立意。
    刘炫《述议》既然是以《孔传》爲传主,则其疏义宗孔驳郑,本是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刘炫虽然在解经时秉持《孔传》,但是对《孔传》的具体说解,却并不完全赞同。除了前文已经提及的在《孝经》究竟爲孔子所作还是曾子所作的问题上,刘炫与孔安国持论完全相反以外,在具体的释传中,他也对《孔传》有所驳难。例如:
    传以虞爲凶祭之始,四时者吉祭之常,故捴以爲祭则致其严,此等诸事皆见於《礼记》。炫案,虞拊练祥之祭,主人哭以行礼,未暇展严恪之敬,练祥之前,当在致哀之限,惟四时之祭乃得尽敬心耳。传并以虞袝练祥与四时之祭同爲致严,其言非经旨也。(《述议》卷四,页49B-50A)
    《孔传》在解释经文中“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一句时,将虞、袝、练、祥之祭与四时之祭并举,以爲皆是祭则致严之意,但刘炫指出,依礼,虞、袝、练、祥,均爲服丧之礼,应当属於“致其哀”的体现。至於四时常祭,才属於“致其严”,《孔传》之说悖离经旨。显然,刘炫这里对《孔传》的批评与修正是有道理的。
    至於《孔传》中解经不当之处,刘炫也直言不讳:
    经云生育,犹《诗》“载生载育”之类;传云“生於言之恩”,犹《管子》“让生於有余,争生於不足”之类。传所言“生”,非经之“生”也。(《述议》卷四,页37B)
    这里讨论《孔传》对《圣治章》中“故亲生毓之”一句的解释,《孔传》云:
    育之者,父母也,故其敬父母之心生於育之恩。(16)
    刘炫认爲,经文中的“生毓(育)”,包含生、育,也就是给予生命和抚养教育二义,而《孔传》则以爲“生毓”当释爲“生於育”,将“生”训爲动词,这显然是增字爲训,不合经意。刘炫不以《孔传》之误爲囿,直斥其误,在自己解释经文时,亦径以“是故人以己身是亲所生之育之得至成长”(《述议》卷四,页29B)爲释,体现出其治经求实、求真的风尚。
    我们知道,义疏之学以解传爲本旨,故对於本传之说,多以回护爲主。但刘炫的《述议》既然在立意中就包含了“申鄙意”的色彩,则其品评本传,也就有更加自由的空间和余地。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只是刘炫一人的作风,孔颖达在评论皇侃的《礼记义疏》时,曾指出其“既遵郑氏,乃时乖郑义,此是木落不归其本,狐死不首其丘”,(17)亦是指出皇疏背本传而见己意的特点。事实上,两汉时期,诸经不同师法之间的辩难屡见不鲜,而郑玄之所以超俗学而爲通儒,正在於他不拘门户,融汇今古,自名一家。但是,随着汉魏之际郑学的“小一统”,这种原本立意通达的经说本身也成了新的师法,并在接受王肃之学挑战的过程中家法日严。在曹魏、西晋的多次经学论辩中,郑、王二家泾渭分明,由此影响义疏之学,也以门户爲立说之基础。但随着两者之间辩难的深入,谨守一家的治经传统逐渐受到挑战,前文所言“异同评”一类解经体的出现,即是这种经学新风的代表。刘炫在《孝经述议》中敢於明确指斥《孔传》“非经旨”,同时在《春秋述议》中亦颇规杜预之过,体现出他批判性、独立性的注经风格,而这正是南北朝以来义疏学走向通达、求真、融合的体现。
    第二,在礼学立场上,右王肃而左郑玄,特别对郑氏“以纬说经”的做法提出批评。中古经学极重治《礼》,故此了解一个学者的礼学立场,对我们全面认识该学者有一定的帮助。刘炫所治诸经《述议》,未及三《礼》,可知其於礼学并未特别究心,但从《孝经述议》来看,他对礼学中的基本问题,显然十分熟悉。上文所举他对虞、祔等丧礼的定位即是一例。南北朝以来,礼学以郑、王二家爲大宗,学者各有所从,而多以宗帧主,间取王义。至於刘炫,则从《孝经述议》看来,似乎更倾向於王肃,例如关於圜丘与郊是否爲一的问题,是郑、王之争中影响最大的论题之一,而刘炫取王肃之说,以爲郊、丘爲一;至於对郊、丘所祭对象的认识,亦取王肃之说,以爲所祭爲上天,“天有金木水火土,以五方祭之,谓之五帝”(《述议》卷四,页35B)。对於郑玄的五方感生帝之说,他明确表示否定:
    郑玄以纬说经,言昊天大帝以外,更有灵威仰等五方之帝。……此传云后稷於圆丘,则以郊、丘爲一,当如王肃所解,无五方之帝感生之事。(《述议》卷四,页33B-34A)
    五方感生帝之说,是郑玄礼学中的重要论题,(18)刘炫对此表示完全的否定,则其对郑玄礼学所持的立场,亦略可窥知。
    第三,刘炫经解辞赡义丰,致有深芜之弊。孔颖达在《尚书正义序》中曾批评刘炫之《尚书述议》“义更太略,辞又过华,虽爲文笔之善,乃非开奖之路。义既无义,文又非文,欲使後生,若爲领袖,此乃炫之所失,未爲得也。”(19)焦桂美君亦据此以刘炫解经风格爲“释义简约,富有文采”。(20)但若就《孝经述议》残卷来看,则孔氏所谓辞华之说,确乎其论;至於义略之诋,则似非其实。刘炫在论及《尚书孔传》与《孝经孔传》之间的语体差异时曾指出:
    《尚书》帝典臣謩,相对之谈耳;训诰誓命,教戒之书耳。其文直,其义显,其用近,其功约,徒以文质殊方,謩雅诰悉,古今异辞,俗易语反。振其绪而深旨已见,诰其字而大义自通。理既达文,言足垂後。岂徒措辞尚简,盖亦求烦不获。《孝经》言高趣远,文丽旨深,举治乱之大纲,辨天人之弘致。大则法天因地,祀帝享祖,道洽万国之心,泽周四海之内,乃使天地昭察,鬼神效灵,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明王以之治定,圣德之所不加;小则就利因时,谨身节用,施政闺门之内,流恩徒役之下,乃使室家理治,长幼顺序,居上不骄,爲下不乱,臣子尽其忠敬,仆妾竭其权心。其所施者,牢笼宇宙之器也;其所述者,阐扬性命之谈也。辞则阃阈易路而闺合尤深,义则阶所可登而户牖方密传者,将以上演冲(仲)趣,下寤庸神;昞暾光於戴盆,飞泥蟠於天路,不得不博文以该之,缓旨以喻之。(《述议·序》,页5B-6A)
    刘炫关於《尚书》与《孝经》之间辞义浅深对比的论断,在经学史上似乎比较少见,颇值得注意。汉代《尚书》名家辈出,《洪范》一篇更被视爲万世宗法,但到了隋初,竟被硕学鸿儒刘炫讥爲“用近”、“功约”,其背後《尚书》学风气的变化,值得学者深究。当然,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刘炫对二书注释方法的分析。他指出,《尚书》文直义显,因此注释的重点在於疏通“古今异辞”,至於义理之阐发,则虽求烦而不获。而《孝经》则不同,它虽然文辞简易,但旨趣遥深,大可经纬天地社稷,小可修养身心性命,因此特别需要注释者“博文以该之,缓旨以喻之”。或许正是因爲刘炫对《尚书》和《孝经》的义理认识有所轩轾,因此在《尚书述议》中,他力求简约;而到了《孝经述议》,则一任思绪激荡,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在义理的阐释上也力求充分、到位。即以他关於“尊严”的阐发爲例:
    议曰:爲下所尊,上乃严正,严爲尊之状,故严爲尊也。物之大者,莫大於天,推父比天,使之相配,行孝之大,无过此者。故云爲孝之道,无大於尊严其父,以配祭天帝者也。人於父母,以爱爲心,以敬爲貌,爱则爲亲,敬则爲尊,上章所陈先爱後敬,此独言严而不言亲者,以亲之既极,故尊之弥甚,推父是亲爱之心,配天是尊严之迹。说严而亲理自见,举迹而心内可知。配天是严,故指严而说。止言严父而不言严母者,礼法以父配天而母不配也。圣人作则,神无二主,母虽不配,爲严亦同。下章云严亲严兄,亲父可以兼母,於兄尚严,况其母乎?《祭统》曰:铺筵席,设同几。郑玄云:死则神合同爲一。夫妻一体,其神既同,母虽不得配天,其尊不失於极也。祭天必须人爲配者,《公羊传》曰: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是由天爲外神,故祭必须主也。《礼记》曰:万物本於天,人本於祖。是由祖爲我本,故可以相配也。以父配天,王者之礼,诸侯以下,无复此法。位有贵贱,父无尊卑,虽复匹夫之情,尊严之心不异。必以郊祀配天爲严之莫大者,人之奉亲,称家所有财之多少,视礼而行,圣人以位有高下,制爲等级,欲使不丰不杀,各得尽心。《檀弓》曰: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礼器》曰: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是言人子之道,孝养之义,当守礼以奉亲,称情以行礼也。若使礼得施用,财足备仪,人各吝之而不祭,固不可矣。礼所不得,财非己有,窃之以荐献,又将可乎?若三家之视桓楹,季氏之舞八佾,岂徒君子之所不爲,亦是鬼神之所不飨。由此言之,周公之郊天宗祀,孔子之疏食菜羹,其於尊严,亦无异矣。但名位是圣人之大宝,配天是孝道之高致,故举配天之礼以爲严父之极,非谓不配天者爲不严也。又配天者以父有嘉绩,德合天心,因其可以相偶,然後推以爲配。《诗·周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生民序》曰: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是言有功乃可配,无功则不可,故成汤之革夏命,不以其父配天,自是义不可耳,非爲尊不极也。成汤父不配天,其情不失於极;人臣礼所不得,於情岂失极乎?足知经举周公,言其礼极者耳。若然,古之富有天下,莫不以父配天,独以周公爲辞者,孔子生於周世,运值周衰,郊宗之祀,周公所定,作《孝经》者,将以迬拯颓敝,追踪盛美,故近举周公以爲大教。且禹虽以父配天,又非圣贤;成汤不以父配;文武未致太平;制礼定法,惟有周公亲能行此莫大义,故曰则其人也。(《述议》卷四,页31A-33B)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