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京都大学所藏刘炫《孝经述议》残卷考论(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华文史论丛》 程苏东 参加讨论

四 《述议》引书的校勘价值
    刘炫《孝经述议》残卷的重现,对於推动《孝经》学以及中古经学史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限於篇幅,这里仅就《孝经述议》在文献辑佚、校勘方面的作用略作申述。《述议》在论述的过程中曾徵引各类古书,这些引文中有不少均具有辑佚和校勘价值。
    首先,《述议》引书中原书已佚,且不见於传世他书者,兹举数例如下:
    1.《别録》云:《孝经》之名,曾子所记,盖闻孔子然後成之。(《述议》卷一,页13A)
    2.《别録》云:文古文,称《大孝经》。焚书之後,河间人颜芝受而藏之,汉氏受命,尊尚圣道,芝子贞乃出之民间。建元初,河间王得而献之。(《述议》卷一,页14A)
    按,此段刘向举出“《大孝经》”一名,爲後世文献所不载,当系颜贞本自题之名,未知何据。而佚文提供了两条重要的信息值得注意:其一,是今日所谓的《今文孝经》,在汉初出现时,也是以古文的面貌呈现的。关於这一点,王国维在论及伏生所藏《尚书》残篇时曾指出:“伏生所藏,爲秦未焚书以前写本,当是古文。其传授弟子,则转写爲今文。壁藏之本,当时已视爲筌蹄,不复珍惜。当欧阳、大小夏侯之世,盖已不复有原本矣。”(48)现在看来,《孝经》的情况与《尚书》非常相似,由於诸经文本多焚於秦火,因此汉初复出的家藏《孝经》,实爲先秦古本,其文字自然爲古文。更重要的是,藏书的颜芝、颜贞父子并未以此书传习弟子,而是将其献於河间王,又由河间王献於中朝後,始经诸博士读、说而传习於天下。换言之,从本质上说,颜贞所献此本《孝经》与晚出的孔壁《孝经》同爲古文、同无先秦师学传统,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一致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西汉的《孝经》学整体都属於没有师学传统的“古学”范畴,这是它与虽然据古文本传授,但自有先秦师承的伏生《尚书》学性质不同的地方。只是因爲後来颜贞本爲诸博士传习,进入官学,遂被纳入“今学”范畴,而孔壁本未入官学,故与孔壁《尚书》、《逸礼》等共具“古文”之名。不过,较伏胜壁藏本《尚书》幸运的是,颜贞本《孝经》因爲入藏中秘,因此其古文原本至刘向校书时仍然见存,故此刘向称之爲“文古文”,并载之於《别録》。《述议》所録的这条异文,爲我们认识汉代《孝经》学以及今古文经学的划分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这段佚文提供的另一个重要的信息则是,确认了河间献王曾经献书汉朝的事实。由於在此前我们所见的文献中,关於河间献王献书汉朝的记载最早出现於隋唐之际,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録》即云“景帝时,河间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49)而《隋书·经籍志一》亦言“又有古经,出於淹中,而河间献王,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50)但在《汉书》、《汉纪》等较早的文献中,并未看到河间献王献书中秘的明确记载,只是言“献王来朝,献雅乐”。(51)因此,近来,颇有学者质疑河间献王献书的真实性,有的学者即认爲“河间献王献书一说,或自魏晋据《汉书》献雅乐事臆测,爲无根之谈”,(52)但《述议》所引的这段佚文出自对汉世典籍流传最爲熟稔的刘向之口,可证河间献王献书汉朝之事并非後人之臆测,而是於史有据,应爲可信。
    3.《孝经援神契》云:孝,和也。(《述议》卷一,页8A)
    4.《援神契》云:制命纪表,道以立,若有毁宝命者,孔不已。宋均云:《春秋》、《孝经》虽遇秦,犹有存者。(《述议》卷一,页14A)
    按,据《隋书·经籍志一》,《孝经援神契》七卷,宋均注,(53)则此所引当爲宋均注本。
    其次,《述议》的一些引文可以帮助我们校勘今传世本文献之脱误,亦举数例如下:
    1.《孝经鈎命决》云:孝,畜也。畜,养也。(《述议》卷一,页7B)
    按,汉刘熙《释名·释言语》引《孝经说》:“孝,畜也。畜,养也。”然《孝经说》之名不见於史志。毕沅《疏证》云:“此所引《孝经说》盖《孝经纬援神契》之文,曰:‘庶人孝曰畜,畜者,含畜爲义’。”(54)毕沅未见《孝经鈎命决》,又因爲《孝经援神契》有佚文与“孝,畜也”语意相类,故以爲刘熙之引文乃化自《援神契》。今据《孝经述议》引文,可知此句实当出自《孝经鈎命决》。《鈎命决》笼统地将“孝”理解爲畜养,至下文所举的《援神契》则将“孝”按照人的层次分化爲五等,将“畜也”归类於“庶人孝”,这之间的差异亦值得注意。
    2.《援神契》又云:孝者,就也,度也,誉也,究也,畜也。(《述议》卷一,页8A)
    按,唐释法琳《辩正论》引此句,称出自《鈎命决》。(55)明《孝经大全》据《辩正论》引此文,亦云出於《鈎命决》,(56)然《旧唐书·礼仪志七》引卢履冰疏云:“按《孝经援神契》云:天子孝曰就,就之爲言成也。天子德被天下,泽及万物,始终成就,则其亲获安,故曰就也。诸侯孝曰度,度者法也。诸侯居国,能奉天子法度,得不危溢,则其亲获安,故曰度也。卿大夫孝曰誉,誉之爲言名也。卿大夫言行布满,能无恶称,誉达遐迩,则其亲获安,故曰誉也。士孝曰究,究者以明审爲义。士始升朝,辞亲入仕,能审资父事君之礼,则其亲获安,故曰究也。庶人孝曰畜,畜者含畜爲义。庶人含情受朴,躬耕力作,以畜其德,则其亲获安,故曰畜也。”(57)则卢履冰以“五孝”之说出於《援神契》,两者皆爲唐人所引,未知孰是。今得刘炫引书,可证卢说不误而法琳实误也。
    3.《家语序》云:子襄以秦法峻急,乃壁藏其家书《孝经》、《尚书》及《论语》。(《述议》卷一,页20B)
    按,关於孔子襄所藏壁书,据传世各本《家语後序》记载,子襄“畏秦法峻急,乃壁藏其《家语》、《孝经》、《尚书》及《论语》於夫子之旧堂壁中”,(58)若依此说,则《孔子家语》乃出於孔壁,当与《孝经》、《尚书》、《论语》等同出於鲁恭王之坏孔壁,而孔安国也当是据此孔壁本整理成四十四篇本《孔子家语》,但这显然与该序下文所言孔安国自己将孔子所遗事语“集録爲《孔子家语》”,以及该序前文言孔安国所据文献乃来自京师诸公卿之手的说法不合。(59)明清学者如何孟春、郎瑛等皆据此怀疑是序乃王肃僞造,故致前後矛盾。(60)但亦有学者认爲此处“《家语》”二字系後人妄加,如孙志祖《家语疏证》即引徐鲲之说,认爲“此‘家语’二字後人妄加”,(61)张固也等先生认爲这里的“语”字是衍文,系後人因《家语序》而在“家”下妄加一“语”字。(62)杨朝明先生则认爲“家语”二字“乃是‘孔子家的言语论说书籍’的一个泛称”、“它包含了被壁藏的《孝经》、《尚书》以及《论语》之类的所有材料”,因此“序文中并没有说子襄壁藏的书籍中有《孔子家语》”。(63)总之孰是孰非,实难考定。幸运的是,这部《孝经述议》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这段文字,而刘炫所处的年代早在北朝、隋初,他又是当时的硕学鸿儒,其所见到的《孔子家语》版本很有可能是当时的精善之本,较今传世各本价值绝高。是书引此段作“家书”,不仅文气贯通,而且与上下文符合,当爲此《序》原貌,今传世各本实皆讹“书”字爲“语”。据此,自明代以来关於《孔子家语》究竟是否爲壁中所出的争议便可尘埃落定:《孔子家语》确非孔壁所出,乃系汉世所流传之散篇重新撰集编次而成。(64)
    4.《史记》注云:金马门旁有铜马,故谓之金马门。(《述议》卷一,页20B)
    按,自南宋黄善夫本而下,此句今传世各本《史记》,皆见於《滑稽列传》的正文之中:“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65)而刘炫引文则称此句出於“《史记》注”,结合上下文,笔者以爲似以刘炫所引爲信。据《隋书·经籍志二》记载,隋唐之际流传的《史记》版本共有两种,一种是一百三十卷的《史记》白文本,另一种是八十卷的裴駰注本。(66)白文本在《旧唐书·经籍志上》、《新唐书·艺文志二》中犹见记载,(67)至《宋史·艺文志二》中则无,可知亡佚於唐宋之际。而裴駰注解本,在《旧唐书·经籍志上》、《新唐书·艺文志二》中均着録爲八十卷,至《宋史·艺文志二》,则着録爲一百三十卷本。(68)关於这一点,现存的北宋真宗景德刊本、仁宗嘉佑刊本《史记集解》皆可爲证。而根据这一变化,我们可以推知,北宋初年所刊的《史记》,其底本选择的乃是裴駰注解本,而其卷次则根据白文本进行了重新调整,这是裴注《史记》在版本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变易。而从南宋时期的黄善夫本看来,至晚到南宋时期,又出现了羼合《裴注》、《索隐》、《正义》三注的一百三十卷本《史记》,其分卷与北宋刊本《史记集解》完全相合,应是在《集解》本的基础上将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加入正文之中。但从三注的插入方式来说,《索隐》和《正义》都是以“索隐曰”、“正义曰”的体例引入注文,而裴駰注则并无引语。据黄善夫本《五帝本纪第一》卷下的注文云:
    裴駰曰: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余者悉是駰注解,并集衆家义。(6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