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戒日王和玄奘是否赞美唐王 《西域记》称戒日王率先赞美至那王的事迹,玄奘予以肯定;《续·玄奘》、《慈恩传》、《开元录》、《行状》和《新唐书》中则把称赞唐太宗的“功劳”都留给了玄奘。 如果戒日王早已知悉《秦王破阵乐》,那么他对歌舞中颂扬的主人公秦王或者说至那王的功绩也应略有耳闻,无论是何种版本的功绩,其对唐王的赞美顺理成章。或出于外交辞令,或真心钦佩,戒日王都可能赞美唐王。 玄奘对唐太宗的赞美,则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戒日王和鸠摩罗王纷纷遣使来唐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戒日王会晤玄奘之后,中印交流发生了质的变化。之前,戒日王对《秦王破阵乐》早有耳闻,或知秦王功绩,然而并没有进一步举动;之后,戒日王遣使来唐,开辟了中印最早的官方交往。戒日王不可能仅凭玄奘的到来就派遣使臣。玄奘必然在戒日王面前盛赞唐王,以至戒日王深生崇敬之心: “贞观十五年(641),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朝贡。”(66) “贞观十五年,(戒日王)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67) 不仅如此,唐太宗遣使回访,戒日王“膜拜受诏书,戴之顶”,(68)虽然不能排除唐太宗派遣的使者出于天朝上国的心态对于戒日王恭顺程度的夸张描绘,至少可以认为,戒日王对待使者的态度是比较恭敬的。 玄奘不仅在戒日王面前赞美唐王,在鸠摩罗王面前也曾极力赞颂唐王: 玄奘说:“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我大君圣德远洽,仁化遐被,殊俗异域,拜阙称臣者众矣。”拘摩罗王随即说:“覆载若斯,心冀朝贡。”(69) 鸠摩罗王并未食言。 《旧唐书》载“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有伽没路国,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70) 《新唐书》又载“(贞观)二十二年……迦没路国(鸠摩罗王)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像]。”(71) 迦没路国即玄奘记载的迦摩缕波国,国王就是鸠摩罗王。 玄奘在戒日王、鸠摩罗王面前夸大其词地赞美唐王,类似于佛教传统的法教,联系到玄奘在唐王面前颇有些不切实际地赞美戒日王,尤其将戒日王描述成敬佛甚至信佛的仁慈君王,这些都可能源自一种复杂心态:热爱故土的情怀、民族自豪的感情、迫于王权的妥协、弘扬佛法的依托。一个身在异乡的僧侣,虽非官方派遣,虽为偷渡出关,也唯有把自己的祖国叙述得强大,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世人都很难相信,一个高僧大德会来自一个盗贼之乡;而如果来自“风教遐被,德泽远洽”的美德之乡,即使一个庸碌之人,也会因之而生辉。这或许是玄奘赞美唐太宗的动机之一。除此之外,玄奘弘扬佛法的“教化”目的更为明显:让各位君王互以对方为典范。唐太宗嘱书《西域记》之后,就开始“因劝罢道,助秉俗务”(72)。这一方面体现了唐太宗爱惜玄奘才华,另一方面则表明唐太宗对于佛法尚抱有世俗的见解。译经要得到皇帝的支持,就要让皇帝认识到佛教的重要性和尊贵地位。玄奘对戒日王说唐太宗“爱育四生,敬崇三宝”,是对戒日王的教化;玄奘大肆渲染宗教法会,对戒日王礼佛有意无意地“误读”,以及玄奘对戒日王“仁慈”、“孝悌”等高度评价,(73)则暗含了对唐太宗的“教化”。戒日王对唐太宗的赞颂,玄奘对唐太宗的赞颂,玄奘对戒日王的赞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从而不知不觉将唐太宗推上真正“敬崇三宝”的位置,成为了玄奘兴建译场、译经弘法的坚实后盾。 对玄奘最仁慈、对佛教最推崇的王,其实是高昌王麴文泰。然而高昌与唐朝正准备开战,玄奘只得收起了对高昌王的赞美,(74)也只得将这些良好品质和赞美“转嫁”到戒日王身上。春秋有孔子“托古改制”,大唐有玄奘“借地插秧”。按照梁任公的说法,就是“本意不在述中”,而是借古人、今人、外国人以寄寓理想。(75)夸张地赞美戒日王,并非玄奘言不由衷,而是意在给唐太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行文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本文开篇的假说一、二均不成立,假说三部分成立,假说四最为可能:《西域记》此处记载最接近真实。 其一,《秦王破阵乐》确实在玄奘面见戒日王之时已传入印度。戒日王知晓(摩诃)至那,知晓《破阵乐》,也确实在言谈中提到了《破阵乐》,或者至少是一部近似《破阵乐》的赞颂至那王得胜的歌谣。玄奘听到后大为惊诧和喜悦,遂记录之。 其二,戒日王笼统地称摩诃至那国王为至那王,并不知晓秦王、唐王等名号渊源。文中出现的“秦王”仅为玄奘对“至那王”一词的意译,本意为中国王,并非李世民即位前的称号。 其三,《破阵乐》传入印度的形态很可能发生了改变,缺失舞蹈部分,仅留乐曲和曲词。曲词与原来的民间《破阵乐》词或《七德舞》词都不尽相同,经传唱者改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盛唐见闻和宫廷武舞的盛大场面。 其四,戒日王很可能率先赞美了《破阵乐》中的主人公至那王,或因《破阵乐》的主人公确为战斗英雄,或因外交辞令。 其五,玄奘确实在戒日王(以及鸠摩罗王)面前称颂了唐太宗,并且是不吝溢美之词。戒日王当年派遣使者来唐即为铁证。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南亚系王邦维教授的帮助和指导,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