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关系考实(1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 张云 参加讨论

(四)
    最後,让我们再次梳理一下清人对《千目》与《志稿》的评价。我们於此仅取他们的序跋中因校勘等而得出对於二书的实际评价,而暂不讨论他们进一步推测出的结论。
    卢文弨《题〈明史·艺文志稿〉》言:"此《志稿》传是温陵黄虞稷俞邰氏所纂辑……外间传有《千顷堂书目》。与此《志》大致相同,而亦间有移易。……郡县志几於无所不载,别集各就其科第之年以爲先後……宗藩与宗室离而爲二……而小注又爲抄胥任意删减……余先抄得《书目》,後从朱君文游借得此本,力不能重写,但取以校《书目》,改正不少。"(137)
    卢氏又与其弟书云:"(《千目》)虽增添甚多,而杂乱无序。……我已先抄得《书目》,今鸡於改易,只得将黄《志》细细校补,所增添小注甚多,并《书目》之所漏者,亦间有之,俱补全矣。"(138)
    吴骞《重校〈千顷堂书目〉跋》:"然堇浦本尚多漏略……复借钱塘卢抱经先生金陵新校本勘补,书既加详,且多序目。"(139)
    卢文弨用《志稿》对《千目》作了仔细校勘,吴骞认真地过録了卢氏校语。从他们校语及跋语上,可知他们都承认《志稿》在体裁、结构条理上明显要优於《千目》,且在内容上也多有胜於《千目》之处。他们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考察结果相似。由此,我们可以说综合以上的论证,可知《千目》是要早於《志稿》的。王重民先生推测不无道理:"《明志稿》所以'体例较好',是黄氏後来通通校正一过方才写爲定稿,预备进呈,所以能比他用私人名义发表出来的《千顷堂书目》好一点。"(140)
    五、结语
    由上,我们可知今本《千目》的绝大部分内容和《志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地理和别集两类相差甚爲悬殊。据李言统计,地理类万本《明史·艺文志》有684条,《千目》有2411条,溢出1800余条。别集类万本《明史·艺文志》有2500余条,《千目》有8000余条,相差5500条之多。这些多出的条目来源,李言通过比对,证明《千目》抄録了(雍正)《浙江通志·经籍考》中地理、别集类大量内容,《千目》别集类还抄録了《明诗综》的内容。那麽,我们大致可以对今本《千目》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今本《千目》并非黄虞稷的原本,而是有後人增添的部分,特别是地理和别集两类。但不可否认,通过对相同条目所属不同类目以及相同类目中条目不同位置的研究,我们发现《志稿》成书要晚於《千目》,即《志稿》的确以今本《千目》内容爲底本,而有所调整和增删的(141)。
    当我们把现在的《千目》分开来看,即一部分是黄虞稷用来撰述《志稿》的底本,一部分是後人递相增补的内容时,许多前面所提到看似矛盾的说法都可以很好地解释。首先,最早收藏且校理《千目》的杭世骏提出《千目》"以备《艺文志》采用"的观点得以证明。而稍後的吴骞怀疑《千目》"爲俞邰初稿",《志稿》"似是史局增修之本"也得以证明。其次,对於反对观点的解释。卢文弨所认爲《千目》从《志稿》所出的论断。他是从《千目》"郡县志几於无所不载,别集各就其科第之年以爲先後,取便於检寻耳"等等体例混乱、编排不齐现象出发,从而得出《千目》"直是书贾所爲"、"是贾客之帐簿"的结论。由此,引申出《千目》抄袭《志稿》的结论。可见卢文弨主要是针对地理、别集两类的情况而产生的推断。他大概不清楚他所看到的《千目》,地理、集部已经被後人作了大量增补的工作。再加上卢氏把《志稿》的作者误认爲倪灿,"此《志稿》乃康熙时史官倪灿闇公所撰,非黄氏也"(142)。由此推断体例未善的《千目》乃坊间所爲,"今俗间传有温陵黄虞稷俞邰《千顷堂书目》本,搜采虽富,而体例似不及倪本之正"(143)。他一面赞叹《志稿》体例甚好,却得不出体例不算好的《千目》成书在前的结论,就是於此处未能明白。至於今天的学者认爲在《志稿》之前,并没有《千目》,"《千顷堂书目》在黄虞稷《明史·艺文志稿》的基础上,尤其是地理类及别集类借鉴了《明诗综》、《内阁藏书目録》、(雍正)《浙江通志》,补充进大量条目","也就是说,《千顷堂书目》成书在《明史·艺文志稿》後,它的作者非黄虞稷"(144)。这是没有把今本《千目》分开来看,混淆了原着与增补之间的界限产生的结论。
    这样,历史上关於《志稿》与《千目》之间缴绕不清的关系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从而也对清人以至今人王重民先生的观点给出了坚实的论证。恰如张明华先生所说:"《千顷堂书目》流传到後代,已倾注着朱彝尊、杭世骏、卢文弨、吴骞、鲍廷博等人的心血,历经崇祯、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部以记明代书目爲主的目録巨着,才日臻完善。"(145)而杭、吴诸人之後,王国维以及今人瞿凤起、潘景郑先生也曾汲汲於增补此书,期於完善。当我们翻閲今本《千目》时,既不能忘记最初编纂者黄虞稷的筚路蓝缕之功,也不可忽视後人的集腋成裘之力。对於《志稿》与《千目》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必将有助於我们解读《明史·艺文志》的编纂等问题。
    附记:本文引用的日藏抄本《明史·艺文志》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承略教授提供,日文文献的解读是在儒学院西山尚志先生的帮助下完成的,审稿专家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於此一并致谢。限於能力,搜集资料难以周全,恳请垂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