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关系考实(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 张云 参加讨论

二是拿明人着述部分与万本《明史·艺文志》相较(万本《明史·艺文志》和《志稿》的关系已论述如上),除了字形及少数条目差异外,几乎完全相同。这些不同之处多由於万本《明史·艺文志》系对《志稿》的二次传抄,故因抄写而误的情况在所难免。校以史部地理类,发现异文达30多处,其中形似而误者就有十余条,如:周易《凤翔府志》五卷。"易",万本《明史·艺文志》作"易"。侯继高《日本风土记》四卷。"继",《千目》同,万本《明史·艺文志》作"维"(14)。等等。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日藏抄本《明史·艺文志》当爲黄虞稷史馆上呈本。以日藏抄本《明史·艺文志》中朱笔批注爲例,其中有些批改之处,已经被万本《明史·艺文志》所吸收,进入正文。如:史部职官类,"范景文《国朝大臣谱》十六卷"条末朱笔补"《南枢志》一百七十卷,张可仕同辑","郑晓《直文渊阁年表》一卷"条末补"《典铨表》一卷","黄佐《翰林记》二十卷"条末补"《南雍志》二十四卷、《南雍条约》一卷","焦竑《词林历官表》三卷"条末补"《京学志》八卷"。这些朱笔补入的条目,《志稿》正文原有,只是分散各处,现被朱笔删去。查看万本《明史·艺文志》(15),这些改动之处已入正文。这不仅显示二者的差异,更证明了这些朱笔校改确是馆臣所爲(16)。
    这样,我们结合日藏黄氏《明史·艺文志》、万本《明史·艺文志》,同时参以卢文弨校语,黄氏《志稿》的全貌基本上可以完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这就爲我们讨论《明史·艺文志》编纂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中,《千目》与《志稿》二书的关系就是学界尚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笔者以爲藉助新发现的《志稿》原书,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有关《千目》与《志稿》关系论述的梳理
    对於《志稿》与《千目》关系,自清人杭世骏、卢文弨开始就有不同的意见,也爲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各执一词的材料。加之《志稿》的长期失传,《千目》在流传过程中的不断添改,更增加了後人研究二者关系的困难。总结起来,观点大致有三:
    一是认爲《千目》早於《志稿》,《志稿》以《千目》爲底本。这个观点最早的提出者当爲清人杭世骏,而以今人王重民先生的相关论述爲代表。杭世骏曾在雍正九年(1731)从朱彝尊的後人手中购得朱氏旧藏《千目》,其於乾隆十三年(1748)所作跋语中说:"《千顷堂书目》,金陵黄俞邰所辑。俞邰徵修《明史》,爲此书,以备《艺文志》采用。"(17)後来杭氏所藏又辗转到吴骞之手,吴氏在《重校〈千顷堂书目〉跋》中言之甚明。吴骞在重校是书的过程中发现"堇浦本尚多漏略,疑爲俞邰初稿。复借钱塘卢抱经先生金陵新校本勘补,书既加详,且多序目,似是史局增修之本"(18)。堇浦本指的是杭氏的《千目》,金陵新校本指的是卢氏用《志稿》校过的《千目》。如此,吴骞和杭世骏的观点相同,认为《千目》在前,《志稿》在後。
    今人王重民先生《〈千顷堂书目〉考》等文是研究《千目》、《明史·艺文志》编纂等问题很有分量的作品。王先生在《〈千顷堂书目〉考》中就认爲《千目》成书於前,《志稿》承袭於後(19)。此後持此观点者,皆以王先生此说爲滥觞。此种观点虽爲学界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二是和第一种观点相反,就是认爲《千目》晚於《志稿》,因此《千目》并非《志稿》的底本。持此观点者以清人卢文弨爲早。卢文弨曾在朱文游处得到一部《志稿》,随即校治了他所藏的《千目》,并得出《千目》晚於《志稿》的结论。卢氏与其弟书云:"黄俞邰有《明史·经籍志》,原稿体例较好。今《千顷堂书目》乃从此出。"(20)此中所说《明史·经籍志》即爲黄虞稷《志稿》。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中"《元史·艺文志》四卷"条下言:"俞邰盖佐闇公修《艺文志》者,後知史馆不用倪稿,因取底本加以增订,别改其标题爲一书,并非承修《明史》,竹汀误也。"又在"《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条下言:"康熙中,议修《明史》,时誾公派修《艺文志》,……今所订黄俞邰《千顷堂书目》,即取誾公底本而稍增订之者也。"(21)周氏根据卢文弨的序言,认爲修《明史·艺文志》者爲倪灿,黄虞稷只是辅佐其事,更甚而认爲黄氏的《千目》乃窃取倪书增添而成。可见,他是认爲《千目》要晚於《志稿》的。
    今人也有秉此观点者,如井上进先生在其《〈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稿》文中就检讨了王重民先生的论证,力主卢氏所言。薛新力先生在《〈明史·艺文志〉编撰考》中言:"黄虞稷进馆撰《艺文志》稿时,并没有带着一部《千顷堂书目》来作爲底本,恰恰是他撰《艺文志稿》的过程爲他後来编《千顷堂书目》奠定了基础。"(22)他认爲黄氏在史馆时另有一个草稿,这个草稿是黄氏撰《志稿》与《千目》的基础。这就进一步淡化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李言在其论文中得出了《千目》是由《志稿》等书拼接的合成品结论,并言:"《千顷堂书目》成书在《明史·艺文志稿》後,它的作者非黄虞稷。"(23)
    第三种观点是认爲《志稿》与《千目》是同一本书,只是以不同的名字流传。这就和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以及他替蒋汝藻所作的《慈云楼藏书记》相似,只不过是分开别行罢了。如来新夏先生在其《古典目録学》中说:"此稿於康熙二十八年修成并上交明史馆後,还以《千顷堂书目》爲名行世。"(24)来先生在《邃谷文録》中也说:"《明史·艺文志》始由目録学家黄虞稷撰着,以纪一朝着述,书成後曾以《千顷堂书目》之名行世。"(25)李雄飞《〈明史·艺文志〉述评》中说:"(黄虞稷)以《千目》爲基础,又参考了官、私藏书目録及地方文献,以十年之功成稿,一份以《明史·艺文志稿》之名呈交明史馆,另一份以《千目》(三十二卷)之名行世。"(26)
    此外,李庆先生认爲《千目》与《志稿》并非一般想象的那样相差无几,《千目》与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徐乾学上呈的《志稿》并不是一个东西,二者有一定的差异。《志稿》并非只出於黄虞稷一人之手,从它的产生,到定稿,其中经过不少变化(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