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乌孙成为汉的属国之后,汉对乌孙擅行赏罚,恩威并施。兹据《汉书·西域传》罗列主要事迹,参以其它记载,略作考证如下: 1.《汉书·西域传》载:“元贵靡子星靡代为大昆弥,弱①,冯夫人上书,愿使乌孙镇抚星靡。汉遣之,卒百人送马。都护韩宣奏,乌孙大吏、大禄皆可以赐金印紫绶,以尊辅大昆弥,汉许之。后都护韩宣复奏,星靡怯弱,可免,更以李父左大将乐代为昆弥,汉不许。后段会宗为都护,招还亡畔,安定之。” 今案:据《汉书·宣帝纪》,解忧归汉为甘露三年冬,则元贵靡之死,星靡之立可能均在同一年。星靡因系元贵靡之子,故汉竭力扶助之,既遣冯夫人镇抚,又赐属官印绶,韩宣罢免之奏不许,会宗且为之招还亡畔。星靡怯弱,亦为汉进一步控制乌孙大开方便之门。 2.《汉书·西域传》:“星靡死,子雌栗靡代。小昆弥乌就屠死,子拊离代立,为弟日弍所杀。汉遣使者立拊离子安日为小昆弥。日弍亡,阻康居。汉徙己校屯姑墨,欲候便讨焉。安日使贵人姑莫匿等三不诈亡从日弍,刺杀之。都护廉褒赐姑莫匿等金人二十斤,缯三百匹。” 今案:星靡之死,一说在竟宁元年(前33年)②,一说在成帝建始初(前32年)③。前文既称段会宗任都护后曾为星靡招还亡畔,而会宗首任都护始于元帝竟宁元年,迄于成帝建始二年,故两说均可通。又,《汉书·段会宗传》有云:“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知此处“使者”指段会宗。会宗首任西域都护既更尽于建始二年,知安日之立在是年之后,而拊离被杀之上限为建始二年会宗更尽之后④。 又,《汉书·陈汤传》载:“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⑤、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此处围困段会宗的乌孙兵可能是日弍所率领⑥。 一则,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建始四年(前29年)三月甲申,右将军王商为丞相”。又载:“河平四年(前25年)四月壬寅,丞相商免。”同书“陈汤传”既称会宗上书、丞相商等议数日未决,知乌孙兵围会宗一事发生在前29~25年之间。在这段时间内,乌孙大昆弥为雌栗靡,小昆弥为安日。雌栗靡与汉并无矛盾,围会宗者不可能是雌栗靡。安日本会宗所立。据《汉书·段会宗传》,会宗再任都护时,因德会宗,曾往蔼于龟兹,故围会宗者亦不可能是安日。当时与汉为敌的只可能是日弍。日弍很可能不满会宗立安日,乃发兵围会宗,见事不成,亡阻康居。当然也可能奔康居在先,借康居兵围会宗。只因围攻数日而解,故不见载于“西域传”和“段会宗传”,而在“陈汤传”刻划陈汤时叙及。 二则,《资治通鉴·汉纪》系乌孙兵围会宗一事于建始四年,是时王商已为丞相,而会宗作为使者到达乌孙,立安日为小昆弥,又及日弍亡阻康居也完全可能在这一年。又,日弍被杀于廉褒任都护时(前30~28年)与以上推算亦无不合。 据《汉书·段会宗传》,会宗前后凡二任西域都护,再任都护于成帝阳朔四年(前21年),迄于鸿嘉二年(前19年)。因此,同书“陈汤传”称日弍所围困的会宗为“西域都护”,犹如同书“西域传”称元康二年的肖望之为“大鸿胪”一样,有欠确切。 3.《汉书·西域传》载:“后安日为降民所杀,汉立其弟末振将代。时大昆弥雌栗靡健,翖侯皆畏服之,告民牧马畜无使入牧,国中大安和翁归靡时。小昆弥末振将恐为所并,使贵人乌日领诈降刺杀雌栗靡。汉欲以兵讨之而未能,遣中郎将段会宗持金币与都护图方略,立雌栗靡季父公主孙伊秩靡为大昆弥。汉没入小昆弥待子在京师者。久之,大昆弥翖侯难栖杀末振将,末振将兄安日子安犂靡代为小昆弥。汉恨不自诛末振将,复使段会宗即斩其太子番丘。还,赐爵关内侯。是岁,元延二年也。” 今案:安日之死,当在鸿嘉三年或四年(前18/17年)。盖据《汉书·段会宗传》,“会宗更尽还,以擅发戊己校尉之兵乏兴,有诏赎论,拜为金城太守,以病免。岁余,小昆弥为国民所杀,诸翖侯大乱。”会宗更尽于鸿嘉二年(前19年),其后“岁余”应为三年或四年。同传又载,“征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使安辑乌孙,立小昆弥兄(应为“弟”)末振将、定其国而还。”知立末振将者为段会宗,其事或在鸿嘉末、永始初(前17/16年)⑦盖立末振将在会宗“病免”之后“岁余”,而会宗金城太守任期不明。 《汉书·段会宗传》又载,会宗定乌孙后,“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复遣会宗发戊已校尉诸国兵,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知末振将立之明年,便杀雌栗靡。其立若在鸿嘉末、永始初,则雌栗靡死于前16/15年,段会宗立伊秩靡为大昆弥或在永始二年或三年(前15/14年)。又,会宗既诛番丘于亢延中⑧,则末振将死于亢延二年(前11年)之前。传文称末振将“病死”,而同书“西域传”载末振将为难栖所杀;当以后者为是。 4.《汉书·西域传》载:“会宗以弍侯难栖杀末振将,虽不指为汉,合于讨贼,秦以为坚守都尉。责大禄、大吏、大监以雌栗靡见杀状,夺金印紫绶,更与铜墨云。末振将弟卑爰疐本共谋杀大昆弥,将众八万余口北附康居,谋欲借兵兼并两昆弥。两昆弥畏之,亲倚都护。” 今案:《汉书·匈奴传》载:“至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乌孙庶子卑援疐翕侯人众入匈奴西界,寇盗牛畜,颇杀其民。单于闻之,遣左大当户乌夷冷将五千骑击乌孙,杀数百人,略千余人,疐牛畜去。卑援疐恐,遣子趋录为质匈奴。单于受诏,以状闻。又遣中郎将丁野林、副校尉公乘音使匈奴,责让单于,告令还归卑援疐质子。单于受诏,遣归。”此处所谓“乌孙庶子卑援疐”可能便是“西域传”所载“北附康居”的末振将弟卑爰疐北附康居,应为借康居威势,与乌孙大小昆弥鼎足而三。汉令单于还其质子,并非回护卑爰疐,无非是担心单于与之相勾结。同书“息夫躬传”以下记载可以为证:“会单于当来朝,遣使言病,愿朝明年。躬因是而上奏,以为‘单于当以十一月入塞,后以病为解,疑有他变。乌孙两昆弥弱,卑爰疐强盛,居强煌之地,拥十万之众,东结单于,遣子往侍。如因素强之威,循乌就屠之迹,举兵南伐,并乌孙之势也。乌孙并,则匈奴盛,而西域危矣。’……”。 5.《汉书·西域传》载:“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⑨,大昆弥伊秩靡与单于并入朝,汉以为荣。至元始中,卑爰疐杀乌日领以自效,汉封为归义侯。两昆弥皆弱,卑爰疐侵陵,都护孙建袭杀之。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 今案:大昆弥入朝是宣帝甘露以来西汉与乌孙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元始中,卑爰疐杀乌日领以自效,旨在得汉承认,以便统一乌孙。故卑爰疐得汉封后,便侵陵两昆弥,汉于是命孙建袭杀之⑩。同书“段会宗传”载:“小昆弥季父卑爰疐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与都护孙建并力。”知杀卑爰疐是朝廷意志。 又,汉分立两昆弥,本意在分而治之,而其根源可追溯至武帝时昆莫猎靡以汉女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分立之后,两昆弥矛盾不断,汉不得不一再干涉其间,因此或屯田赤谷,或徙已校姑墨,或发戊已校尉之兵,或赂赠以金币、印绶;仅段会宗便四使乌孙,故传文称“汉用忧劳”。 6,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据《汉书·王莽传》,“乌孙大小昆弥遣使贡献。大昆弥者,中国外孙也。其胡妇子为小昆弥,而乌孙归附之。莽见匈奴诸边并侵,意欲得乌孙心,乃遣使者引小昆弥使置大昆弥使上。保成师友祭酒满昌劾奏使者曰:‘夷狄以中国有礼谊,故诎而服从。大昆弥,君也,今序臣使于君使之上,非所以有夷狄也。奉使大不敬!’莽怒,免昌官。” 今案:首任小昆弥乌就屠,是翁归靡与匈奴女之子,传文所谓“其胡妇子为小昆弥”者指此。而满昌奏称大小昆弥有君臣之分,小昆弥自乌就屠以后一直是承认的。这也许是大昆弥的名字均以“靡”结尾,而小昆弥之名不以“靡”字结尾的原因(11)。唯一的例外是安日之子称“安犁靡”,但我认为此名衍“靡”字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否则,便是安日之子即小昆弥位后,不甘心“小号”,僭称“安犁靡”。果然,则王莽序小昆弥使于大昆弥使之上,不仅是王莽之权变,也是当时形势使然。 又,王莽因当时“匈奴诸边并侵”而“欲得乌孙心”,似乎莽新与乌孙关系又回到了武帝时代。然而王莽采取的办法竟是尊小昆弥而贬大昆弥,殊不知乌孙人心附小昆弥的原因之一,应是小昆弥为“胡妇子”,得扙其母家之势。 以上是西汉与乌孙关系的第四阶段,乌孙为西汉之属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