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西汉与西域关系述考(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民族研究》 余太山 参加讨论

(十七)
    如前所述,西汉往赴北道诸国一度取道罗布泊西北,径渠犁-轮台西去,然而前引《汉书·李广利传》所载武帝诏却称“危须以西”诸国曾“合约”杀死汉使及身毒国使;所谓“危须以西”至少包括危须、焉耆、尉犁三国;论位置,三国均在渠犁之东,汉使西去或身毒国使东来,其实不必经过这三国。由此可见,这三国参与“隔东西道”,很可能是受匈奴唆使,或者径是驻在这三国的匈奴使者直接指挥的。
    据《汉书·匈奴传》,匈奴曾在危须、焉耆和尉犁三国间设置僮仆都尉,通过该都尉“赋税诸国。”同书“赵充国传”载:“间者匈奴困于西方(49),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这可以看作僮仆都尉运作之一例。
    僮仆都尉之设置,一般认为在武帝太始年间,亦即太始元年(前96年)先贤掸为日逐王后不久。在此之前,匈奴也许在三国间设有类似机构,前行武帝诏所见危须等三国参与“隔东西道”这一事实似可为证。
    宣帝神爵二年,日逐王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而危须、焉耆、尉犁亦属都护。嗣后,据《汉书·辛庆忌传》,甘露年间,庆忌曾“将吏士屯焉耆”。所谓“屯焉耆”,一说驻屯而已,未必指屯田(50)。
    应该指出,神爵二年危须等三国归汉之前并非完全受制于匈奴。例如:据《汉书·西域传》,征和四年(前89年),开陵侯击车师时,曾发尉犁、危须国兵(51)。而车师太子军宿不愿为质于匈奴,亦敢往奔焉耆。三国在西汉与匈奴间“持两端”,也许从太初或天汉以后就开始了,即使在先贤掸设置僮仆都尉期间也不例外。
    《汉书·王莽传》载,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52),西域诸国以莽积失恩信,焉耆先畔,杀都护但钦。”据同书“西域传”,焉耆先叛,是由于“国近匈奴”。同传又载:“天凤三年(公元16年),〔莽〕乃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送兵谷。焉耆诈降而聚兵自备。骏等将莎车、龟兹兵七千余人,分为数部入焉耆,焉耆伏兵要遮骏。及姑墨、尉犁、危须国兵为反间,还共袭击骏等,皆杀之。唯戊己校尉郭钦别将兵,后至焉耆。焉耆兵未还,钦击杀其老弱,引兵还。”
    今案:据近年敦煌马圈湾汉代烽隧遗址所出简牍的研究,可知王骏的正式官衔当为“使西域大使、五威右率都尉”(75:103,78号简)。王骏于天凤三年十二月经过玉门千秋隧,翌年正月抵达大煎都候障,亦于此置幕府,调集军队,筹积粮秣(75:141,142)。王骏所率兵,皆由河西各郡征调,并分为三批到达敦煌大煎都候官(75:12,38,116),凡七千余人(75:102,51)。汉军分两路进兵,一路由王骏、李崇自将(75:7,90),约二千兵,自大煎都候障西出,经鄯善至尉犁,会莎车、龟兹、尉犁等西域诸国兵,兵七千余人,于天凤四年六月进击焉耆(75:102,55,7,90)。初战颇有斩获,曾向朝廷请赏(75:11,42),但旋即中伏败绩,又上书请罪,并求救兵(75:53,108,65,100)。王骏被杀,全军覆没后,李崇退守龟兹,上书请罪(75:88,106)。另一路,据《汉书·王莽传),“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两人率兵五千,径“新道”,亦即径由车师,西南向击焉耆(75:91,109),于袭杀其老幼后,退守车师(75:80,110)。焉耆乃与匈奴连兵,攻车师(75:80,110),何封、郭钦等孤军奋战,备历艰辛(75:96,63,4),终因“粮食孚尽,士卒饥馁”,无法坚守,退入塞内(75:83;94)(53)。西汉与焉耆等三国关系至此断绝。
    (十八)
    渠犁、轮台以西,其余北道诸国中,我们只知道其中两国即龟兹、姑墨与西汉之间的关系,而且只是一麟半爪、难窥全豹。
    1.龟兹国。龟兹与西汉关系见诸记载的主要是赖丹事件。据《汉书·西域传》,李广利击大宛还军时,途经扜弥,闻知扜弥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乃遗使相责,并将赖丹入至京师。昭帝以赖丹为校尉将军,屯田轮台以东,龟兹王用贵人姑翼谋杀赖丹,汉未能征。
    又据《汉书·傅介子传》:“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这则记载表明,直至元凤中,龟兹依旧“持两端”,即同传所谓“数反覆”。而所谓龟兹“尝杀汉使者”,无疑是指枉弥太子赖丹。赖丹虽枉弥人,但既为汉所遣,无异汉使。凡杀汉使者,汉必加诛,故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不诛,无所惩艾。”仅因当时霍光无暇惩艾龟兹,龟兹王才得以不死。
    嗣后,据《汉书·西域传》,“宣帝时,长罗侯常惠使乌孙还,便宜发诸国兵,合五万人攻龟兹,责以前杀校尉赖丹。龟兹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执姑翼诣惠,惠斩之。”(54)常惠“使乌孙”,指本始四年持金币赐乌孙贵人事。姑翼死后,赖丹事件才算了结。
    《汉书·西域传》接着记载:“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前遣人至乌孙公主女,未还。会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复使使报公主,主许之。后公主上书,愿令女此宗室入朝,而龟兹王绛宾亦爱其夫人,上书言得尚汉外孙为皆弟,愿与公主女俱入朝。元康元年,遂来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留且一年,厚赠送之。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缴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议。外国胡人皆曰“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赢也。”今案:龟兹王因妻乌孙公主之女而亲汉,可以说是汉联姻乌孙的副产品,或非始料所及。其实,当时出现绛宾这样的人物并不是偶然的。降至本始年间,汉文化早已渗入西域各地,而乌孙因与汉联姻,吸收汉文化自然最为便捷。龟兹是乌孙的紧邻,汉与乌孙使者往来又必须经由龟兹,龟兹深受影响,自不待言。绛宾“遣人至乌孙求公主女”,“爱其夫人”,不能说没有向往汉文化的因素在内,而“乐汉衣服制度”亦非始自元康元年之朝贺。
    龟兹既附汉,据《汉书·郑吉传》,吉迎降日逐时,曾发龟兹国兵。
    绛宾死后,据《汉书·西域传》,“其子丞德自谓汉外孙,成、哀帝时往来尤数,汉遇之亦甚亲密。”
    又据《汉书·西域传》,天凤二年,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等将莎车、龟兹兵征焉耆。后姑墨、尉犁、危须等均反,唯独龟兹不及。王骏被杀后,“李崇收余土,还保龟兹。”这与宣帝本始以降,龟兹大力吸收汉文化不无关系。
    又,《汉书·地理志》载上郡有“龟兹县”。师古曰:“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鉴于龟兹与西汉的亲密关系,师古之言或者不为无据,侨寄或归化之龟兹人当不在少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