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汪敬虞 参加讨论

银行资本最初定为1000万元,分为10万股,每股100元, 中美各半(银行章程第2条)。中国的一半资本除了用借款抵充外, “中国政府再发行年息3%的长期公债”在美国推销(注:Herald, 1887年8月12日,p.186。 关于银行资本, 一说为1000万两,见Herald, 1887年8月12日,p.186。还有各种不同记载,不尽列。)。也就是说, 全部资本实际上都来自美国。
    银行的组成人员名义上也是中美各半,但董事长一职,中国人却不能过问(银行章程第3条)。不但如此, 就是中国的经理也有一名是由美国董事长指派(注:Herald, 1887年8月12日,p.186。)。
    银行的业务包括经理贷款、发行货币、采办物资、经理国库和包揽汇兑五大项。所有这些都一一记在章程里面,不加任何掩饰。
    关于经理贷款,银行章程第6 条规定包括私人贷款和政府贷款两项,第8条规定政府贷款包括铁路贷款和矿山贷款,实际上是无所不包。 用他们的话说,“凡是目的在于这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的”,统统包括在内(注:Herald, 1887年10月13日,p.406。)。
    关于发行货币,银行章程第7条规定:银行既可以铸造金币、 银币,又可以发行纸币。这就是说:既是发行银行,又是铸币厂。
    关于采办物资,银行章程第6 条规定:中国政府“其有应购备之物料,须先向该银行商酌”,而“所言购买各物包括甚广,大地之上,何物不在其间!”(注:屠仁守:《屠光禄疏稿》卷三,1922年印,第31页。)
    至于经理国库和包揽汇兑两项,是前述三项业务题中应有之义。章程中虽没有明文规定,但据经手交涉的马建常说:“银行作为经济支出的总枢,各项新政经费,皆由此行出纳。”(注:屠仁守:《屠光禄疏稿》卷三,第29页。)谈到汇兑,那是它的本行,外人更不能插手了。
    所有这些,意味着“笼天下之利,尽归所设银行”(注:屠仁守:《屠光禄疏稿》卷三,第29页。),在出让银行主权之中,又隐藏着铁路主权之出让,实为“最谬”(注:朱尚文:《翁同龢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59页。),这是当时中国人的忧虑;它意味着这家银行把中国“所有的铁路、所有的电讯、所有的运河、所有的治河工程、所有的排灌系统”,“要塞、军营、舰队、军旅、军火工厂、海军公共工程,都握在自己手中”(注:Herald, 1887年8月5日,p.154。)。这是当时外国人的评说。
    但是,米建威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还是以中途夭折而告终。打破他的美梦的,有来自美国以外的在华列强和李鸿章圈子以外的中国官僚层的反对,也有缘于美国资本集团内部的矛盾。
    李鸿章圈子以外的中国官僚普遍反对米建威计划。在米建威计划被揭露以后,上海的一家外国传媒报道:“北京方面对米建威让与的反对,在所有政界、军界和满洲亲贵中,正在越来越普遍、越强烈地迅速增长。”(注:Herald, 1887年8月19日,p.198。)这个计划“所遭到的反对是巨大而强有力的”,不仅限于京城方面,而且“弥漫全国”,“它来自国内的从总督一直到委员的各个阶层”(注:Herald, 1887年8月5日,p.141。)。
    至于美国以外的在华列强,如英、德、法等国资本家对米建威计划的愤懑心情,更被当时的外国传媒描写得淋漓尽致。他们把米建威形容为一个吃面包的大亨,而他们自己只有吃桌上剩下的面包渣的份儿(注:Chinese Times, 1887年8月13日,p.662。)。各国在北京公使馆的抗议,一个接一个地投向总理衙门,反对“给美国太多的利益”(注:Herald, 1887年10月19日,p.425。)。即使那些声称不是为自己本国居民着想的公使,“也随时准备反对任何计划”(注:Herald, 1887年10月19日,p.418。)。看来反对者是广泛存在的。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反对以外,美国资本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是使米建威计划陷于破灭的一个重要因素。
    顶着伯爵头衔、声势显赫的米建威,实际上是一个“纸糊的空架子”。他提出了数以百万、千万乃至万万计的投资、贷款计划,自己却连一万块钱都拿不出(注:King, Vol. I, p. 556.),全靠美国费城为中心的资本家予以支持。但是米建威又不能拱手让人,自己不落得一点好处,于是在费城资本家与米建威之间发生了一场讨价还价的丑剧。曾经首先对米建威计划给予支持的费城银行家黄腾培克(Whaton Barker)就表示愿以20 万元的代价把米建威从李鸿章那里骗取的让与权全部包揽下来。但是这一价码却远远没有满足米建威的胃口。他“认为至少要有100 万元”才“大体上符合他在这个让与中的权益的价值概念”(注:Herald, 1887年10月13日,p.406。)。谈判没有成功,黄腾培克却联合费城的另一批资本家, 组织了一个美国和东方托拉斯(American and Oriental Trust),声称自己是“让与权的惟一取得者”(注:Daily News, 1888年7月19日,p.64。)。米建威被撂在一边了。他当然不会甘心。私下的讨价还价变成了公开的诉讼。一直到米建威计划停摆之后,两造在美国法院中的诉讼还没有了结。事实上,双方都有一个把柄捏在对方手里,因为那个被认为是费城头面人物的资本家也“并没有多大了不起的资本”(注:Herald, 1887年8月5日,p.147。),两家都是“空手道”。
    米建威的计划流产了,但中美合办银行的追求并没有消歇, 进入20世纪以后,终于死灰复燃。对这一后续行动,后面还有专门的叙述。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第一家中国政府正式用合同方式承诺的中外合办银行,是甲午战后沙俄政府一手操纵出台的华俄道胜银行(Pyccko- Kитайсий Ъан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