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逊湾公司出于在哥伦比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需要,也动员包括雷德河(Red River)殖民地部分居民在内的一些员工及其家属到西部定居。(77)到1844年,这一地区的加拿大人总数在1000人左右。(78)但经俄勒冈小道到来的美国移民在1843年后成倍增长,天平越来越向着美国一方倾斜。1842年从俄勒冈小道过来137人,1843年到达875人,1845年则有3000人到来。(79)1844年,麦克洛林甚至动用公司的资金支持美国移民,结果引起辛普森的强烈不满。麦克洛林因而去职并随后加入美国籍,在俄勒冈定居下来。 除了美国移民的压力外,到19世纪40年代,哈德逊湾公司还面临毛皮资源枯竭的困境。毛皮贸易是一种扩张性行业,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不断发现新的毛皮产地。虽然辛普森也采取了一些毛皮动物保护策略,但收效有限,整个北美大陆的毛皮贸易正在走向终结。落基山东部的海狸皮资源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枯竭的征兆。19世纪30年代,到西部旅行的埃德温·德尼格(Edwin Denig)在密苏里河上游注意到:“以前在这些溪流中,海狸数量众多,现在由于印第安人和白人猎手的捕捉,已经变得很少。”(80)山区猎手奥斯本·拉塞尔(Osborne Russell)1840年哀叹道:“海狸和野牛都已不见踪影,是白人猎手离开山区的时候了。”(81)继西北海岸的海獭皮资源枯竭后,哥伦比亚地区海狸皮产量也开始下降。1831年,这里出产的海狸皮达到21746张,而到1846年降至12958张。(82)早在1825年,哈德逊湾公司的高级主管戴维·道格拉斯(David Douglas)就在威拉米特瀑布边叹息道:“这里以前曾被认为是落基山以西最好的毛皮产地,如今海狸已经很少了,我就没见到一只活的。”(83)研究毛皮贸易的专家里奇指出:到19世纪中期,“从公司的主要毛皮产区所收获的毛皮都在持续下降。”(84)毛皮商人弗朗西斯·埃马廷格尔(Francis Ermatinger)1844年也抱怨:“哥伦比亚地区的贸易每况愈下……毛皮贸易必将走向终结。”(85) 不仅毛皮贸易的资源供应遇到了困难,其消费市场也出现了问题。毛皮贸易的基本动力是欧洲市场上对海狸皮制成的毡帽的消费需求,然而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消费时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本用途广泛的海狸毛皮制品被新的产品所代替,由工业革命所带动生产的丝帽成为消费新宠。1834年,毛皮大亨约翰·阿斯特也不得不承认:“我担心除了极好的以外,其他的海狸皮近期都不会好卖,看上去他们现在用丝帽来代替海狸皮制作帽子了。”(86)阿斯特从此退出了毛皮贸易行业。伴随市场需求减少而来的是毛皮价格的下跌,美国市场上海狸皮的价格已经从1809年最高峰的每磅5.99美元,下跌到1843年的每磅2.62美元。(87)流行数世纪的“海狸热”逐渐降温。 面对日益枯竭的毛皮资源和黯淡的市场前景,哈德逊湾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第一,在哥伦比亚地区积极拓展其他业务,进行多样化经营,以弥补毛皮贸易的不足。除了毛皮资源以外,当地还有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鲑鱼资源。辛普森在1837年说道:“哥伦比亚河谷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适宜耕种。我们正在考虑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有可能很快就能够建立起一个重要的业务部门,出口诸如羊毛、皮革、烟草以及各种谷物等。”(88)哈德逊湾公司随后建立了“普吉特湾农业公司”(Puget's Sound Agricultural Company),在哥伦比亚地区进行农业开发。(89)最初作为公司削减开支和自给供应的一部分,哥伦比亚地区的木材加工、畜产品养殖和鲑鱼捕捞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公司向外出口的大宗产品。1836年,斯莱卡姆访问温哥华堡时候,发现该贸易站一年生产了8000蒲式耳小麦、5500蒲式耳大麦、6000蒲式耳燕麦、9000蒲式耳豌豆和14000蒲式耳土豆。(90)第二,针对美国人的竞争和毛皮资源衰竭的现状,哈德逊湾公司做出的另外一个重要决策就是战略收缩。在总督乔治·辛普森的要求下,哈德逊湾公司在19世纪40年代先后关闭了北方的多个贸易站,向麦肯齐河流域和育空地区的探险也逐渐停止。在南部,乔治·辛普森对于加利福尼亚的前景表示悲观,在他的要求下,哈德逊湾公司于1846年关闭了在旧金山的商铺。(91) 乔治·辛普森在19世纪40年代做出的最大战略收缩决定,是将公司在哥伦比亚地区的总部从温哥华堡向北迁移到维多利亚堡。1841年,辛普森在结束其伦敦之旅后到太平洋地区视察,考虑到英国和美国在俄勒冈地区的最终边界可能是49度纬线,他决定将地区总部从温哥华堡向北迁移到温哥华岛上,授权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在温哥华岛上选址建立新的地区总部。道格拉斯最终选定该岛南部一处优良的港湾,构建新的贸易中心。1843年,新贸易站建成,被命名为维多利亚堡(Fort Victoria)。(92)维多利亚堡的建立标志着哥伦比亚河谷毛皮贸易时代的结束,它代替原来的温哥华堡成为哈德逊湾公司在太平洋地区的中心。 最终,英美双方在1846年签订《俄勒冈条约》,结束了俄勒冈地区由两国共管的局面。在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英国人同意把哥伦比亚河与北纬49度之间的地区划归美国,哈德逊湾公司从此永久失去了49度以南地区毛皮贸易的控制权。自1821年与西北公司合并以来,哈德逊湾公司在北面成功抵制住俄国人的势力,在南面则成功瓦解了美国毛皮商人的势力,把他们赶出落基山以西,取得了哥伦比亚河流域毛皮贸易的控制权。然而,在1846年英美关于俄勒冈问题的谈判中,美国人依然取得了北纬49度与哥伦比亚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哈德逊湾公司输在了谈判桌上。理查德·麦凯认为:“哈德逊湾公司赢得了它所涉足的任何商业战争,但却输掉了1846年的政治战”。(93) 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国移民和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另一方面则是英国的战略收缩。其实,即便是早期到来的美国移民,也一直被拒于哥伦比亚河南岸。但随着美国国内扩张主义势力的增强,“俄勒冈热”在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不断升温。面对不断涌入的美国移民,早在1843年,著名扩张主义者约翰·考德威尔·卡尔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就呼吁美国政府应该在俄勒冈争端中放手,让当地居民决定该地最终的归属:“毫无疑问,推动我国人民从大西洋越过阿勒根尼山到达密西西比河的那股力量,同样会以更为强大的势力跨越落基山,抵达哥伦比亚河谷地,整个哥伦比亚河流域注定要被我国人民占据。这就是我们对这一地区的立场!”(94)1844年,著名扩张主义分子詹姆斯·波尔克参加总统竞选,公然打出了扩张主义的口号:“54度40分,要么就发动战争”,要求美国兼并整个俄勒冈地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