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回忆与思考(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新文学史料》 黎之 参加讨论

文艺界开始活跃起来。当年九月号《人民文学》杂志在头条发表了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编者加了充分肯定的按语向读者推荐。按语说:“我们期待这样尖锐的提出问题的、批评性的特写已经很久了。”(这正是这一个时期这类作品受到注意并引起争论的焦点)。六月号又发表了他的《本报内部消息》。同时还发表了他翻译的苏联作家奥维奇金提倡“干预生活”的论文。九月号发表了王蒙的《组织部来的青年人》,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受了苏联女作家尼古拉耶娃的《拖拉机站长与总农艺师》的影响。同期《人民文学》发表了秦兆阳(署名何直)的长篇论文《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同全苏作家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西蒙诺夫一样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质疑。与此同时《长江文艺》杂志发表了周勃的与秦文观点相似的论文。从以上几篇作品、论文可以看出苏共二十大以后的苏联的文艺思潮对我国的影响。有的西方研究者--如费正清认为我们“以苏联作品为样板”,“中国有些作家可与苏联《新世界》杂志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相比”。
    上海《文汇报》展开了《为什么好的国产影片这样少?》的讨论。中宣部与电影界联系的钟惦棐自然关心这个讨论。他先化名朱煮竹写了《为了前进》参加讨论。我记得他那篇文章的观点是为了前进就得适当地退步。也就是说多继承了三十年代电影创作的经验。后来他又写了《电影的锣鼓》,当时原拟以个人名义发表。送给领导看,领导上不同意他文章的观点。不久他调《文艺报》工作,即以《文艺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
    诗歌创作方面引人注目的是《星星》诗刊的创刊。这个刊物是一批青年诗歌爱好者创办的,在当时文艺报刊都是机关主办的情况下,这个刊物带有同仁办刊的性质。它的创刊不仅引起国内文艺界的注意,苏联《文学报》还发了消息。好像在创刊号上就发表了引起很大争论的情诗《吻》。紧接着发表了流沙河的《草木篇》,引起更强烈的反响。
    杂文这种带刺的“花”,这个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许多引人注意的作品。毛泽东曾多次讲过,他有志写杂文。胡乔木依照毛泽东的提倡,让《人民日报》第八版辟杂文专栏放右上角,以示醒目。胡乔木亲定稿费标准千字二十至五十元。他亲自写作并帮助修改杂文。这一时期茅盾、叶圣陶、巴金、老舍、夏衍、臧克家、巴人、徐懋庸、聂绀弩、唐弢、林默涵、邓拓、吴晗、廖沫沙、孟超、秦牧、秦似等许多老作家和中青年作家都有名篇问世,可以说当时没写杂文的作家是不多的。如果选一本56-57杂文精选,我想会很可观。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春,可以说是我们党取得政权后辉煌的一年,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展;城市工商业改造完成;科学规划的制定;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双百方针的提出;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一切不能不令人振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一个腾飞的机遇。毛泽东对形势估计也很乐观,他想在我国出现一个能克服斯大林统治时缺点错误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局面。可以看出他这个时期心情很好。六月份在武汉第一次在水温很低的长江激流中横渡。据说当时许多人劝阻,他执意下水。面对着楚天江浪,遥望巫山仙峰,写下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愉悦心情。五七年一月他在怀着准备即将召开的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期间,又应《诗刊》请求把过去写的十八首诗词送该刊发表,并附信对新旧体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带头参加鸣放。由此引起一场关于新旧体诗的讨论。郭沫若在一次关于新旧体诗问题答记者问中(见郭老全集十七卷)举了我的短诗《英雄母女》说明用旧体诗不可能写得那么好。我那首诗是在他谈话的前一天发表的,很快能引起郭老的注意,并给了肯定的评价,我当然很高兴,就把我刚出版的两本小诗集寄给他,他立即回信鼓励。此后我由于工作关系多次与郭老接触,我未好意思提及此事,他也不知道我就是给他送诗寄信的黎之。一次他到约鱼台为写作班子的人题字,我也未去特意求他的墨宝,今天回想起来倒很懊悔,何不利用难得的机会向这位大师求教呢。多年来,我同一些文学前辈来往,这样的机会失去得太多了。
    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发表后,曾约臧克家面谈,详细内容记不得了,只记得毛提到写新诗的老人如湖畔诗人汪静之,新月派陈梦家等。可见他年青时对新诗的爱好,不像他后来诙谐地说:让我看新诗,得给我三百大洋。我曾奉命去拜访过陈梦家,那时他好像在搞考古。鸣放时写了一些短文,后来好像也被划成“右派”。
    对一九五六年的形势,有不少人持怀疑、忧虑以至反感的态度。毛泽东曾多次讲过,我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高级干部中赞成的是少数。一九五七年一月七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其通(当时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陈亚丁、马寒冰、鲁勒(当时总政文化部负责干部)的题为《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据袁水拍说原题为《新年有感抛砖引玉》,后经编者与作者商量改为现题)。
    这篇文章提出三个问题,一、“在过去的一年中,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越来越很少人提倡了。”二、“真正反映当前重大政治斗争的主题有些作家不敢写了,也很少有人再提倡了,大量的家务事、儿女情、惊险故事代替了描写翻天覆地的社会变改、惊天动地的解放斗争。”“因此,使文学艺术的战斗性减弱了,时代面貌模糊了,时代的声音低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镜子里光彩暗淡了。”三、“自从提出‘百花齐放’以后,许多人只热衷于翻老箱底,热衷于走捷径改编旧的。”作者们认为“应该以创造新花为主,开放新花为主”。要“压住阵脚进行斗争”。作者们最后说:“这就是我们回忆1956年的一些感想,在这里提出来就教于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