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史中的苏联史(11)
(24) V.戈罗斯、N.考莱诺夫斯卡亚、Th.拉胡森主编《隐私与恐怖:30年代苏联大清洗》,纽约,1995年版;J.海尔贝克主编:《1931-1939年莫斯科日记》,慕尼黑,1996年版。 (25) J.巴波罗夫斯基:《作为帝国现象的斯大林主义:苏联的伊斯兰地区》,载普拉根博格主编《斯大林主义》第113-150页;R.萨尼、泰里·马丁:《多民族国家:列宁和斯大林时代的帝国与民族划分》,牛津、纽约,2001年版;Ch.戈森施密特:《革命和政党的欺骗:1924-1941年的伏尔加德意志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波恩,1999年版。 (26) 参阅J.巴波罗夫斯基《变迁与恐怖:1928-1941年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文献报告)》,载《东欧史年鉴》1995年第43期;M.希尔德迈耶:《斯大林主义解说》,载《历史杂志》1997年第264期;Sh.费茨帕特里克:《构造斯大林主义:改变西方的和苏联的视角》,载A.诺夫主编《斯大林现象》,伦敦,1993年版;J.许斯勒:《斯大林主义的苏联和俄罗斯解说》,载S.普拉根博格主编《斯大林主义:新的研究和观点》,第35-70页;S.普拉根博格:《西方研究中对斯大林主义的最重要处理方式》,载《斯大林主义》第13-34页;普拉根博格:《德国的斯大林主义研究》,载《社会运动》2001年第196期。 (27) H.莫姆森、M.格瑞格:《第三帝国大众汽车厂及其工人》,杜塞尔多夫,1996年版。 (28) S.祖拉夫列夫:《“年轻人”和“历史”:1920-1930年莫斯科电气厂的外国人》,莫斯科,2000年版;S.考特金:《有磁性的山:作为一种文明的斯大林主义》,贝克雷,1997年版。 (29) 关于20-30年代的农业可参见S.迈尔《苏联集体化的开始:向国家调节农村产品-市场关系的过渡》,威斯巴登,1985年版;迈尔主编:《苏维埃政权与农民:关于“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文献》,柏林,1993年版;迈尔:《农业市场与新经济政策:1925-1928年苏联政府控制农业的开始》,慕尼黑,1981年版;迈尔:《斯大林统治下的农民:1930-1941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定型》,柏林,1990年版。 (30) E.奈曼:《公众中的性话题:苏联早期意识形态的物化》,普林西顿、新泽西,1999年版;E·奈曼:《库巴洛夫·阿雷案:集体意识、乌托邦期望和新经济政策的心态》,载《俄国史》。1990年第17期;考特金:《有磁性的山》。 (31) O.契列夫纽克:《政治局:30年代政权的专制主义》,莫斯科,1996年版。 (32) 斯普拉沃契尼克:《1923-1960年苏联劳动集中营研究》,莫斯科,1998年版;A.克古林、N.比特洛夫主编:《1917-1960年的集中营:资料》,莫斯科,2000年版;G.伊万诺娃:《野蛮国家制度中的集中营》,莫斯科,1997年版。 (33) K.巴德:《运动中的欧洲:18世纪晚期至当代的迁徙》,慕尼黑,2000年版。 (34) Th.鲍恩汇集整理:《人口与社会结构》,载S.普拉根博格主编《俄国史手册第5卷(1945-1991):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斯图加特,2002年版。 (35) 比如,这一点也适用于迄今与众不同的历史学家如塞拉·费次帕特里克的著作,其作品进行了大量个案研究,却没有对1917-1941这24年给予系统论述。与此相反,希尔德迈耶的《历史》中包含有评论性的综述。 (36) V.纳乌莫夫、Ju.西加谢夫主编:《1953年的贝利亚: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会议记录和珍贵资料》,莫斯科,1999年版;S.迈尔:《贝利亚和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化还是维持现体制?关于斯大林死后苏联政治的主要困境》,载《科学与教学史》2001年第52期;A.奈特:《贝利亚:斯大林的第一副手》,普雷斯顿、新泽西,1993年版。 (37) 参阅S.普拉根博格主编的《俄国史手册第5卷》中的专题论述和文献索引。 (38) W.艾格林:《1953-1970年间的苏联文学政策:非教条化和连续之间(分析与文献汇编)》,波鸿,1994年版。 (39) 关于经济,参阅S.普拉根博格主编《俄国史手册第5卷》相关章节;关于民族问题,参阅U.哈尔巴赫《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载S.普拉根博格主编:《俄国史手册第5卷》,第659-786页;S.普拉根博格:《苏联的多民族帝国: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曼海姆,1992年版。 (40) 参见S.普拉根博格《生活境况和日常生活问题》,载S.普拉根博格主编《俄国史手册第5卷》,第787-84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