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欧洲现代史中的苏联史(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施泰凡•普拉根博 参加讨论

现代化理论试图让我们相信,在所谓的进步过程中,国家、官僚体制和社会均是合理的有效率的,个人享有自由,得到解放,并且可以自主作出决定,制度也越来越富于选择性。关于苏联的个人自由在本文无须赘言。至于国家,在苏联形成的是一个专制、机构膨胀、中饱私囊、腐败堕落的官僚体制国家,甚至国家领导人也从这个官僚体制中谋取私利(56)。反腐败斗争在苏联的最后年代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苏联的职员们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但在所有的职权部门都看不到效率。国民经济连同分支众多、混乱、过度臃肿并在争权夺利中愤懑不平的行政管理部门一起,使任何效率和合理化标准都成为嘲讽的对象。所有改革、搞活按照斯大林主义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并使之合理化的努力都失败了,或者说搁浅了。而斯大林主义计划经济原先是被想象为一种现代的经济形式的,因为它试图在经济上和社会上根除令人讨厌的市场的副作用。改革最终变成了对一如既往的斯大林主义经济体制加以修补的尝试。
    在这个十分简要的关于国家和经济情况概述的背后,隐藏的是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的关于苏联现代化彻底失败的问题。这一点可以根据工业化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俄国-苏联曾经发生过三次工业化浪潮。第一次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但其成就大部分在1914-1921年的战争中被毁掉了。斯大林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以极端残酷的方式强制推行第二次工业化,本可以把作为农业国的苏联改造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但这次工业化的大部分成果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失了,尤其在那些成为德军占领的牺牲品的地区。虽然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几年后又达到或超过战前生产水平,但整个工业水平却受到破坏后果的严重影响,与战败国联邦德国和日本迅速繁荣的战后经济根本无法相比。因此人们必须牢记,如果以常用标志如国民生产总值,货币收入的分配与范围以及农业和工业之间在生产、资本转移、投资和就业人数方面的关系作为衡量标准的话,苏联直到60年代才结束其大约持续了一百年的工业化。同样,前面提到的一个事实也很重要,即城市居民在全体居民中的比例同样较晚才超过50%这个标志点。单单从这几个指标就可以发现苏联工业化的缺陷。然而根本问题在于,苏联并没有因此达到现代性,因为从这种现代化本身无法迸发出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只能呈现出相对而言变化较大的发展轨迹。在改革年代,现代化的失败最终被公开承认,通过与极具活力的西方市场经济的比较,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认识到必须摆脱这种糟糕的低水平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临时性的体制。这一事实表明,苏联的现代化是一种没有现代性、没有效果的现代化。在改革进程中,布尔什维主义现代化的示范领域--工业,比自集体化以来同样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农业,更迅速彻底地虚脱了。这意味着:苏联工业化付出了高昂代价,耗时半个世纪才达到的工业水准,只需五年就差不多完全崩溃了。苏联工业化变种的成就现在已丧失殆尽,这样的发展道路如何能被置于现代化理论之中呢?
    类似结论也适用于苏联学术界。在这一领域,苏联现代性的两难困境表现得更清楚。对抗现代思想,抵制现代思想影响,是苏联学术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早在1900年前后,自然科学的发现和认识就使彻底的重新定向成为必要了,但整个来看这些知识只是在技术的意义上被接受,苏维埃国家只是把“资本主义”的科学成就工具化并只承认其使用价值,而从未将其融入苏联的知识领域,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使其处于一种亚文化状态。尽管苏联在制造原子弹、氢弹方面取得成功,也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火箭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但仍无法否定上述结论。在苏联,没有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没有超越列宁1908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没有实证社会学,只有晚至60年代才出现的蹩脚的心理学;没有现代的建立于孟德尔学说基础上的遗传学,相反,江湖骗子李森科却大行其道;爱因斯坦受到批判,心理分析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苏联对控制论和行为主义的接受则表明,“西方科学”是如何服从于行政管理和社会技术需要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做些什么呢?怎样把它们放到现代化的关系之中?并且,这样做会对现代化理论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1945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西欧和北美社会考察的基础上的,因此也算是一种自我描述,根本未考虑把苏联也包括进来并从理论上把握其现代性。不过,这一做法只有令人信服地证明布尔什维主义试验不在现代关系之列,才是可接受的。然而,无论历史学家还是社会学家,都不费力去论证这一点(实际上这也是无法证明的),因此必须很遗憾地指出:恰恰是新近出版的有关现代性理论的社会学著作,粗心大意地淡化了东欧的情况。就苏联研究而言,在理论的发展上现在有一点可以断定,即概念的失效,理论前提就像是脱离了大陆的孤岛。一些概念只在某种抽象的意义上适用于苏联,可是人们为什么还要用这些西方概念来指导有关研究呢?这种情况值得理论界深思。
    注释:
    ① H.洛特费尔斯:《作为任务的现代史》,载《现代史季刊》1953年第1期。
    ② K.布拉赫:《危机中的欧洲:1917年以来的秘史与世界政策》,法兰克福,1979年版。
    ③ 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20世纪世界史》,慕尼黑,199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