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80年代以前,国家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没有修清史的条件。改革开放之后,百端待理,国家的经济力量有限,暂时也无法修清史。现在,改革开放已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学术文化日趋繁荣,清史研究也取得巨大的进步。清史学体系逐渐形成,日臻完善,大批清史资料已整理出版,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优秀成果大量涌现。纂修《清史》的学术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在全国清史和其他学科专家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有信心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一部较高水平的《清史》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奉献一部优秀的历史作品。国家任命我主持清史工程,能够为此尽绵薄之力,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迟云飞:中国传统的正史都采用纪传体,这次要修的清史采用什么体裁,内容如何? 戴逸:体裁方面,新修《清史》设置五个部分,即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史书的体裁,另一方面也吸收了20世纪以来新的体裁,他们各有长处。传统的纪、传、表、志体裁的优点,有比较大的包容量。中国传统正史,都是用传统体裁写的,直到上个世纪,从梁启超、章太炎开始才有了章节体,以后的20世纪都用章节体,而传统体裁几乎被废弃不用了,只有罗尔纲先生修《太平天国史》用了传统体裁。我认为,这两种体裁都有它的优点,也各有它自身的缺陷。我们新修《清史》,主要采用了传统史书的传统体裁,发挥其包含量大的优点,从各个方面反映清代历史内容,体现历史发展演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我们又考虑到20世纪以来盛行的章节体的长处,就在于它能表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揭示历史的规律,可以对历史进行连续性的、立体式的、有重点的编写。所以,我们设计的五个部分,其中四个部分是用传统体裁,一个部分即《通纪》采用章节体。五个部分加起来共92卷,三千万字。 迟云飞: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关系是怎样的? 戴逸:通纪是全书的总纲、全书的核心。我希望用8卷本、300万字的规模,把清代300年的历史加以扼要的叙述,前后贯通,表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我们的历史观,阐明清代从崛起到发展与鼎盛时期,到衰落以至于灭亡的全过程。这里面,当然要多方面反映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内容,包括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这些方面的叙述都比较简略。这8卷是宏观叙述,既不能过于简略,否则很多问题就说不清;又不能太细,内容过多,通纪部分承担不了。因此很多内容要由纪、传、表、志分别承担。 再说传,传记是清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二十四史就是纪传体。传记在纪传体史书里占的份量非常大,没表没志可以成为一部史书,但是没有传记就不成为正史。 迟云飞:我注意到您关于清史的一些讲话,觉得新清史的立意与过去的正史已有很大不同,尤其在传的方面很不同,我觉得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史学观念的更新。 戴逸:我们修清史的传,一定要突破传统史书的传,叫做创新吧。过去的传基本上是帝王将相,帝王将相当然还要写,但是一定不能局限于这些人。 清代社会有一个特点,它是一个过渡社会,从旧社会、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在这个期间,产生出许多人物,新的方生,旧的未死,新旧交替,有许多人物带有一些新社会的特色,但他们不很鲜明,名气不大,事迹也不多。当时社会上看不起他们,《清史稿》里找不到他们的传,但他们代表着一个新的势力的崛起,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这样的一些人物,我觉得应该给他们立传。例如陈启源,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资本家,《清史稿》里没有他的传,很多资本家也都没有传。但新编《清史》必须涉及到这样一批人物。再比如妇女,我们列了一个妇女传。有些人问,妇女写什么?妇女传是不是就是烈女传?当然不是。我感觉到清代妇女有一些变化,当然不是很大,就算是一个小的变化吧。女子以前是无才便是德,但是在清代可能有些改变,知书识字的妇女很多,才女非常多,如清初的柳如是、顾横波等。再如清中叶的王渔洋的女弟子,袁枚的女弟子中有三大女弟子:席佩兰、金纤纤、严润珠,还有他的妹妹袁杼、袁机,以及顾太清、王照圆、汪端。清末女侠秋瑾也很著名。这些女性,我觉得应该挖掘史料,把他们写进去。 我们这次编写清史,还要大力编好科学家、医生、华侨等人物的传记。当然有一定的困难,清代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传统的学者、文人,因为近代机器工业已经产生,工厂里有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名不见经传,以往史书中不写他们,其实他们为中国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为他们立传。如魏瀚、陈兆翱,他们是留法学生,在福建船政局工作,自己造军舰,虽然被打沉了,但是自己能造军舰,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再如医生,中国第一个西医是谁?是黄宽,他是和容闳一起留学的,回来以后从事医学。像这类事情都应该写。还比如修建和维修皇家宫殿的样式雷家族,从康熙到民国,都在修建皇家的东西,不仅皇宫是样式雷修的,很多园林,甚至清东西陵都是他的家族修的。我算了一下,有五个世界文化遗产是他家族的人修的,说他的家族是伟大的家族、伟大的建筑师并不过分,但这样的工匠过去是被士大夫看不起的,决不会入正史。我们现在已找到了他家族七代族谱,样式雷一定要立传。我们的清史不仅要写徐寿、华蘅芳、李善兰这些著名的人,还要发掘更多对中国有贡献的人,尽管关于他们的事情我们说不出多少来,但是还要给他们立传,这是写清史的一个重要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