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勤苦乐迷”,毕生精力献清史(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化研究》 迟云飞 参加讨论

为学四要:资料、思想、文采、道德
    迟云飞:努力和勤奋是成才的必要条件,您也是这样走过来的。那么,在您看来,一个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戴逸:前人说过,优秀的历史学家应具备史学、史识、史才、史德。我把这八个字转换成“资料、思想、文采、道德”。含义大体接近,但不完全相同,有我们新时代的考虑。“学”指知识、资料、信息;“识”指理论、思想;“才”指文采、才华;“德”指道德、人格。这是对历史学家四个方面的要求。每位史学工作者必须从这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锻炼,不断提高,才能成为合格的以至优秀的历史学家。
    先说资料。科学研究必须重视资料,重视知识信息,历史学家要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对史料进行归纳、分析、综合,抽引出规律,而不能从先验的概念、定义或某种框架、理论出发,也不是单凭头脑玄想。没有丰富而确凿的资料,就不能进行科学的概括。但并非要研究者穷尽所有的资料。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资料无穷,因此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题目去读书、研究,去搜集并积累资料。人类的全部知识,是由许多学者分工合作进行研究的结果。人类知识日益丰富,专业分工日益细密,越来越难以出现那种精通许多专业的全能式的学者了。
    迟云飞:需要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
    戴逸:是的。博和专是摆在每个研究者面前的一对矛盾。学问越广博,眼界越开阔,越是能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博学才能深思。但个人的认知范围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穷尽全部知识,只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在某个窄小的专业范围内,要求研究者的知识和资料越多越好,对资料的占有最好做到“竭泽而渔”。收集、整理和积累资料是极艰苦的工作,要不嫌麻烦、不辞劳累、不怕挫折,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是我前面说的“勤”和“苦”,才能积累越来越丰富的资料,使你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再说思想。收集和积累资料只是研究工作的开始。研究工作要分析推理,从资料中引绎出规律。对于刚在研究道路上起步的人,养成思考习惯、锻炼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迟云飞:思想恐怕是更难的。对于一个博士生或初学者来说,一个问题的资料可以在几年之内找全,但思想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
    戴逸:是的。锻炼思考能力,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发现问题,敢于怀疑,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提问。提出问题是提出科学新说的先声,有了问题,蓄积于胸,以后就会为了寻找答案而力学深思,上下求索,从而取得研究成果。二是要善于发现矛盾,追溯究竟,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成果。三是要学会辩证思考,从事物的发展和相互联系中看问题,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此外,经常阅读思想水平高的著作,是帮助提高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深入的思考,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证。只要认真去读这些哲人的著作,就会被一种思想的力量所吸引,领会到书中所蕴含的高度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们学习经典著作,最重要的还不是其中的个别结论,更是其思想能力。
    思考能力的锻炼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是要重视这个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要鼓起勇气,树立信心,不要灰心丧气。当然,每获得一些思想成果,都会有收获的乐趣在里面,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乐”。
    迟云飞:您说的“文采”我能理解。我每年参加博士生答辩,文笔不大好的会占到一半,有的读起来真是索然无味,难以卒读。研究成果是要给人看的,如果别人看不下去,研究成果就会打了折扣。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
    戴逸:写文章发表科研成果,首先要写得明白易懂,要让大家容易理解你的成果,力求把深奥的道理浅显而又准确地讲出来。文章本是写给别人看的,谁也看不懂的文章,大可不必写。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的文章晦涩难懂,这样即使你的文章很有价值,也会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没人愿意看。
    写文章是很艰苦的,一篇精彩的文章,读起来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但写作时却要冥思苦想,惨淡经营。当然,也有人才思敏捷,但要写出好文章,仅靠先天的聪慧是不行的,必须有后天的勤学苦练。我主张初学写作的人,对自己文章的质量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字斟句酌,精心推敲。
    写文章力求精炼,提倡写短文章。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切忌用庞大的篇幅表达贫乏的内容。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两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是做学问要甘于清苦,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写文章要有内容,不要写空话。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治学的座右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