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勤苦乐迷”,毕生精力献清史(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化研究》 迟云飞 参加讨论

迟云飞:后来您的研究就逐渐转到清前期了。
    戴逸:是的。文革开始,我被打成黑帮,以后人民大学解散,我们教职员都下放到江西余江五七干校劳动。我当时40出头,精力充沛、思想成熟,正是搞研究的黄金时代,我有八九年与书本绝缘,太可惜了。1973年我们返回北京,因为人民大学没有复校,我们被分到北师大,在北师大内建了一个清史研究小组。当时正值中苏边境冲突的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两国举行边界谈判,苏联有历史学家带着档案来谈判,可我们没有。外交部就希望历史学界开展边界问题的研究,以为谈判时的参考。我选择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一课题。我用了四年时间,对条约签订的背景、谈判情况、条约文本和争议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写成《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一书,197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的第二部代表作,这部书写于中苏边境冲突之后,带有明显的政治性。但我努力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力求从学术上研究中俄东段边境的沿革。当然,当时苏联已公布不少档案资料,充当翻译的两位外国传教士张诚和徐日升的日记也已翻译,我又从故宫查到满文中有关尼布楚谈判的奏折。因此,我得以详细地展示中俄谈判的具体情节。
    迟云飞:我知道,人民大学是文革以后才复校,那以后您就全力研究清史了吧?
    戴逸:是的。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清史研究所正式成立。当时社会上还没有一部系统和篇幅适中的清史著作,我向郭影秋副校长建议,先编写一部简明扼要的清史。这样就开始了《简明清史》的写作。书稿是集体写作的,我担任主编。我投入了很大的力量,阅读大量史料,研究、琢磨了很多问题,审稿时逐章逐节甚至逐句逐字修改。70多万字的书,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这是我的第三部代表作。
    迟云飞:您是从研究晚清,转到研究清前期。
    戴逸:我们那个时代和现在很不一样,常讲服从革命需要。我从研究革命史、近代史,最后固定在清史,都是工作的需要,上级的安排。不过,这和我的兴趣基本是吻合的。
    迟云飞: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已在湖南师范大学当教师,研究晚清最后十多年的历史,需要了解清前期的情况,主要是读您主编的《简明清史》。90年代以后,我又读到您的《乾隆帝及其时代》,这本书写作和出版的时候,您已经60多岁,我当时除了感到书扎实、有见解又语言通俗易懂外,最深的感触就是60多岁的人还写出这么扎实的著作,真有干劲。您的书有两个点,一个是作为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乾隆,一个是他的时代,您有什么看法?
    戴逸:乾隆帝承袭父祖遗业,他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勤理政事,能谋有断。他改变雍正帝的严刑峻法,宽严相济,一定程度缓和了社会矛盾。他又平定准噶尔、回部,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其文治武功,业绩卓著,迎来了清朝的全盛时期。但晚年的乾隆重用和珅,政治渐趋腐败,又实行闭关政策,中国渐渐落在了西欧的后面。
    人物和时代具有密切的关系,时代创造人物,给人提供活动的舞台,而人的思想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人的思想具有时代性,他在时代的氛围中成长,反映时代的特色,执行时代的要求,解决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当然重要人物也参与、领导和塑造时代,给时代打上他个人的印记。乾隆应该说是这样的人物。乾隆一书是我的第四部代表作。
    迟云飞:我到人民大学清史所读博的时候,您正主持《18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课题,后来就出版了系列著作。我看到这部书有导言、政治、军事、边疆民族、农民、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九卷,《导言卷》是您自己撰写的,加起来可说是煌煌巨著了。我知道,这套丛书在学界很有影响。我也特别喜欢读您写的《导言》。您认为18世纪是怎样一个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18世纪意味着什么?
    戴逸:18世纪对中国和世界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分水岭。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走向工业文明,从此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8世纪中,以英国的产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大革命为标志,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历史发展缓慢的节奏和停滞的外观突然发生了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从1750年以来两个半世纪,全世界工业生产增长430倍,生产力像泉水一样突然地喷涌而出。人类的生活状态完全变了样。当时的中国虽还没有开始近代化,但18世纪正处在清朝的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另一方面,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加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一系列重大变化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始。18世纪,中国和西方从古代相互隔离的状态中走出来,开始迅速地接近,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碰撞、斗争。这个历史进程,人类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由于主客观原因,中国失去了认识世界、追赶世界、发展自己的好时机。18世纪以后,西欧出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则由于外国侵略和内部动荡而一蹶不振,陷于贫困、落后和长期危机之中。所以,我们要研究18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从比较中研究。希望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也深入反思这段历史,把握今后的机遇,帮助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更好更快地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