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云飞:我注意到其它方面也比过去的正史变化不少。 戴逸:比如表。从前的表都是人的表,比如谁当了什么官,总督、巡抚等等。我们增加了一些表,如近代产生的报刊,上千种报刊,对社会思想影响极大,我们设了报刊表。又比如晚清新学堂,是新事物,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始,京师大学堂,各省学堂,影响很大,我们设了表。典志方面,我们也把它扩张了。再比如京剧,京剧是清代发展起来的,现在是最有影响的传统戏剧,所以艺术志里面要写京剧。地方戏也要写。 迟云飞:有些资料搜集起来可能有困难,特别是您想写的民间艺人。 戴逸:除了文献外,我们还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民间采访。比如泥人张的创始人是谁,同仁堂的创建人,等等,都要到民间去采访。 迟云飞:图录也是传统的正史所没有的。 戴逸:过去是印刷条件限制,也是史学观念问题,不收图。我们现在已经收集14万张图,能把生动形象的历史提供给读者,也是把这些年代久远珍贵的图保护下来。 迟云飞:除了主体外,我知道还有辅助工程,比如资料的出版。上世纪80年代,我就知道了《恽毓鼎澄斋日记》的稿本,恽毓鼎是起居注官,又是侍读学士,他的日记资料非常丰富,非常珍贵,对于搞晚清史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一直没有印行,我很想看,但一直没有看到。清史工程将此书出版后,我从头到尾仔细研读,对我研究晚清最后10年的历史很有帮助,整理者史晓风先生也是大手笔,整理质量不错。更觉得出版资料这样的基础工作,对于学界来说,真是大好事。 戴逸:我们编修清史,有主体,有两翼。两翼指的是,与修史同时推进的,还有辅助工程,包括对现存关于清代的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外文资料的翻译,以及图书资料的收集、出版和网站建设等。档案和文献的整理出版,有些是抢救性的,许多档案因时间过长,已经揭不开页码了,急需抢救。整理出版不仅可以广为学界应用,更可以避免原资料或档案破坏破损。截至2007年12月底为止,已出版70种600多册资料,包括《李鸿章全集》。 迟云飞:《李鸿章全集》是我非常关注的事情。我注意到《李鸿章全集》的工作已进行了20多年,所收资料非常丰富,因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我想必定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戴逸:《李鸿章全集》39卷,两千八百万字,在中外人物文集中大概篇幅是最大的。确实如你所说,资料非常丰富。全面反映了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情况。读《李鸿章全集》,可以充分体会到李鸿章当时的困难和压力,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说起搜集资料,我们还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是《泰晤士报》的记者,清末民初曾经很活跃,王府井大街从前就曾叫莫理循大街。他的藏书在日本,成为有名的东洋文库的主干藏书。他的日记、私人信件、旅京文件,现在都捐赠给了国家清史编委会,总共有150箱。 修清史任务艰巨,我的压力也很大,我会全力以赴,争取修一部信史。 迟云飞:我代表《中国文化研究》,谢谢您接受采访,也祝清史早日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