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理中之妻妾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陈宝良 参加讨论

从小说西门庆与李瓶儿交谈中,大抵可知他妻妾所居住的位置。西门庆说:“俺房下都在后边第四层房子里,惟有我第五个小妾潘氏,在这前边花园内独自一所楼房居住。”(31) 西门庆的发妻早逝,吴月娘是西门庆的继室,却属于正妻,所以小说说她住在“后边”,其实就是在“正房”居住。正房又称“上房”。上房的位置是在仪门之内,所以又称“后边”,类似于宫中的后宫。(32)
    自吴月娘之后,勾栏里的李娇儿是西门庆所纳的第一个小妾。暗娼卓二姐是西门庆所纳的第二个小妾。她们两人的住所,小说没有明言,但显然都在“后边”,与正妻吴月娘在同一个院落。孟玉楼嫁给西门庆为妾之后,排行第三,居住在三间西厢房中。(33) 西门庆的发妻跟来陪床的丫环孙雪娥,也被西门庆收房,排行第四。从小说的记载来看,孙雪娥也住在“后边”。孙雪娥的住处为一明两暗,共三间房。明间可能是客厅,两个暗间为睡房,一间是床房,一间是炕房。(34)
    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小妾。潘金莲居住在花园内楼下三间房里,是一个单独的小院。一边是外房,一边是卧房。(35) 李瓶儿是西门庆的第六房小妾,她的居住之处,当初进西门庆家时不曾记载,至第38回,有下面一段记载:“且说西门庆,约一更时分从夏提刑家吃了酒归来。一路天气阴晦,空中半雨半雪下来,落在衣服上多化了。不免打马来家,小厮打着灯笼,就不到后边,径往李瓶儿房来。”(36) 从这一记载可知,李瓶儿的住处,也不在仪门后的后院,而是在前边。至于前边所在的位置,至小说第58回才道出,原来就在潘金莲的对门。(37) 她们两人的住处,各自应该有自己的院落,而且关起角门,可以与外界隔绝。从地理位置上看,去李瓶儿的院落,会路过潘金莲的住处,可见,李瓶儿的住处是在潘金莲的后面。(38)
    关于妻妾的住房,从《金瓶梅》中所描写的周守备府中又可以得到一些补充。周守备娶有正妻,亦即大娘子,住在正房,共为五间;在正妻之下,还有一位“生姐儿”孙二娘,住在东厢房。当春梅嫁给周为妾后,自然成为第二房小妾,住在西厢房,共有三间。(39)
    5.从丧葬礼仪看妻妾之别
    在丧葬的礼仪上,妻妾之间亦存在着身份差异。按照制度规定,正妻死后,可以与丈夫同穴合葬。即使是继室,亦可享受合葬的权利。只有妾,则不得与丈夫合葬。
    正妻与丈夫合葬,完全出于制度规定,而且从明代人撰写的很多夫妇合葬墓志铭中得到了普遍的反映,在此不再详细举例。至于继室可以与丈夫合葬,则在明代的史料中也可以得到部分的印证。如汪道昆的发妻吴氏早死,续娶继室吴氏。道昆为其继室撰写了《继室吴恭人墓志铭》。早在发妻吴氏去世过了将近二十三年,其妻被赠恭人之后,才正式举行下葬之事。当下葬时,发妻只是葬于左坎,并预先为继室吴氏留出右坎。(40) 这是发妻、继室合葬一处的例证。发妻、继室与丈夫合葬在一起,还可以汪道昆所撰《明故太学周君配徐氏沈氏合葬墓志铭》为例加以说明。据墓志所载,太学生周甸,字惟治,浙江海宁人。其发妻徐氏、继室沈氏,均死于其前。在周甸死后,就与发妻、继室合葬在一起。周居中,左为发妻徐氏,右为继室沈氏。(41) 此外,焦竑的发妻朱氏,死后赠为安人。朱氏为耆儒朱鼎之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归于焦竑,夫妻一同生活了14年,卒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生有二子、二女。焦竑的继室赵氏,生前封为安人。赵氏为武举赵琦之女,万历三年归于焦竑,夫妻一同生活了32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生有一子二女。(42) 焦竑将发妻、继室合葬在一起,并亲自撰写了墓志铭。从上面的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明代夫妻合葬时,其丈夫的墓穴照例应该居中。至于发妻、继室的葬位,应该是左发妻、右继室。
    至于妾不可与丈夫合葬,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作了充分的论证。他在给王弘撰的书信中明确指出,自己祖父的两位小妾,在死后均“葬之域外”,即不与丈夫同穴。令人关注的是,这种丧葬之例,已经成为当时“江南士大夫家之成例”,而且亦符合《周官》“冢人或前或后之遗法”。所以,当顾炎武父亲的小妾死后,有“诸母”的身份,又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再加之“五十余年之苦节”,顾炎武“为位受吊,加于常仪”,在礼仪上已经加以报答。尽管如此,顾炎武还是坚持,“若欲祔之同穴,进列于左右之次,窃以为非矣”(43)。说得直白一些,妾不可与丈夫合葬。
    6.从嫡庶差序看妻妾之别
    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妻妾之别,反映在子孥上,就是一种嫡庶之别。传统儒家对庶出之子无疑带有一些偏见,如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记道:
    庶出之子,不肖者十恒八九。人性皆善,虽曰气禀使然,岂尽下愚不可移易?多因嫡母阴怀嫉妬,以为非其所出,教诲不先。而所生之母,出于微贱,又不知教诲之道。甚而其父,或因晚年所得,或是偏爱私宠,不求严师以教育之。非姑息以成其纵肆,则导以庸下短浅之见,以及机诈诡昧之行。迨乎渐长,习与性成,自非好学亲贤,鲜有不流于邪僻者矣。(4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