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田村实造《蒙古的起源传説及其西迁问题》,载日本Acta Asiatica,No.24,1973。 (45)《史集》记述蒙古起源传説,第三代塔马赤有五子,长子继位,其余四子迁到别的地方,成爲朵儿边氏(汉译本,第一卷第一册,页6-7)。而《秘史》所记则是朵奔蔑儿干(第十二代)兄长都蛙锁豁儿有四个儿子,他们离开叔父迁往别处,成爲朵儿边氏(第11节)。这一歧异説明朵奔蔑儿干以前的祖先传説不足采信。 (46)参阅拙作《蒙古部何时迁至斡难河源头》,《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又见拙着《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61-67。 (47)村上正二《蒙古帝国史研究》,东京,风间书房,1993年,页228-229。 (48)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12。 (49)《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18。Nūsh erkī和Kūh siyāh方位不明。各种抄本中,Nūsh有Mūsh或Būsh等异写,ū若订正爲r,sh若订正爲q,则或可与鄂嫩河上游支流Barqa河勘同;又,清代地图鄂嫩河上游有支流库野河,在巴勒济河之西,不知能否与Kūh siyāh勘同? (50)同上书,页18-20;《元史·太祖纪》,页2。 (51)《元史》卷一,页3。 (52)《元史》卷一二一,页2975。 (53)《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34-39。按,《元朝秘史》第45-46节所载蔑年土敦诸子,据《史集》和《元史·宗室世系表》,其实是敦必乃诸子。 (54)《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23。按"领昆",《秘史》作"领忽(lingqu)"。 (55)《辽史》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页289。 (56)参看拙文《辽代的西北路招讨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3期,1978年。 (57)《契丹国志》卷二二説蒙古里国"无君长所管","不与契丹争战,惟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爲交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214。 (58)《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23,31。 (59)参见伯希和、韩百诗《圣武亲征録译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khan,莱顿,1951年),页13。 (60)据《元朝秘史》第180节所记,敦必乃曾与其叔察剌孩·领昆一起掳掠别部人口爲奴。 (61)《契丹国志》卷二二谓达打国(塔塔儿)"以部族内最富豪者爲首领(页214)",蒙古部当亦如此。 (6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08册,页635上。 (63)见罗福颐校録《满洲金石志》卷三,1937年石印本。 (64)《史集》记载忽图剌汗爲俺巴孩汗复仇,"率领军队出征乞台(此指金国),与阿勒坦汗(金朝皇帝)的部落和军队作战,洗劫了他的部分地区。"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52。按:此与汉文史籍所载金朝北方边患严重的时代相符。 (65)《元史》卷三,页47。突厥语发音爲y-的词,在吉利吉思、乃蛮等突厥语部落中读爲j-音,蒙古人早期的突厥语借词读音多来自这些部落,借用的畏兀儿字母y因而也被用於写j音,故ju(主)和yu(要)的畏兀儿字蒙文写法一样(参看亦邻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页733),而"花"则爲"儿"字之误。 (66)《史集》第二卷,汉译本,页265。 (67)参见拙文《元和林城及其周围》,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3辑,1978年;又见拙着《蒙元史研究丛稿》,页39-43。 (68)《元史》卷三,页46。 (69)《圣武亲征録校注》叶24B-25A。参阅伯希和、韩百诗《圣武亲征録译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Leiden,1951),页391。 (70)《史集》汉译本,第一卷第二册,页156-157;伊斯坦布尔原文抄本,页158。 (71)伯希和《〈蒙古秘史〉古蒙古文本中的一段讹误》(Un passage altéré dans le texte mongole ancien de l'Histoire secrete des Mongoles,《通报》T'oung Pao 27,193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