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华文史论丛》 陈得芝 参加讨论

甘麻剌是元世祖皇太子真金的长子,至元二十九年(1292)从云南移镇北方,由梁王改封爲晋王,"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出席忽里台大会推戴其弟铁穆耳(成宗)时,他表示"我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随即被遣归北藩。他谨守藩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岁耗财不可胜计"。(13)这和《史集》説他在驻地"爲自己建造寺庙"的记载符合。甘麻剌的主要驻所爲成吉思汗第一大斡耳朵,在克鲁伦河的阔迭额·阿剌勒地方。《史集》所言"附近有禁地"指的应是此第一大斡耳朵,所言"任何人都不许(rāh nabūd,没有路)去"的"那地方(ān jāyigah)",指的应是大禁地而不是大斡耳朵。至於説他绘制祖先画像焚香致祭事,当即《元史·祭祀志四》所载供奉和祭祀"祖宗御容"的"影堂"(後改称"神御殿")制度。元世祖和以後的诸帝、后的影堂分别设於都城各皇家寺庙,常祭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节祭元日、清明、蕤宾(端午)、重阳、冬至、忌辰;太祖、太宗、睿宗"御容"则置翰林院,命院官春秋致祭。(14)这是朝廷上的制度,而据《史集》的记载,晋王甘麻剌也奉祭"祖宗御容",可能是因爲他驻守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以及"大禁地"之故。奉祭"祖宗御容"的影堂不一定靠近葬地,也许就设在他所建的寺庙内(如大都那样)。
    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之阔迭额·阿剌勒(Kode'e-aral,kode'e 意爲荒芜的,aral意爲岛,或指两河合流形成的半岛),上世纪初期蒙元史研究前辈就已指出应爲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合流点西之半岛或河洲。《元朝秘史》末节(第282节)记下成书的年代和地点:"大忽里台聚会时,於鼠儿年七月,在客鲁涟[河]的阔迭额·阿剌勒的朵罗安·孛勒答黑处,失勒斤扯克两个间[的]斡耳朵思住时写毕了(Yeke qurilta quriju quluqana jil quran sara-da Keluren-nu Kode'earal-un Dolo'an-boldaq-a Shilginchek qoyar ja'ura ordos ba'uju bukuitur bichiju da'usba)。"(15)此节记载的年代和地点是迄今仍存争议的问题。余大钧教授考证此鼠年爲1252年,根据是1251年夏六月在此召开推戴蒙哥即位的大聚会,接着审理谋乱的反对派诸王大臣,延续进行到次年春,《秘史》一书就是此次大会後写成的。(16)有一条资料可以支援并补充此説,即程钜夫《信都常忠懿王神道碑》所载"宪宗二年夏,会诸侯王於驴驹河之上,命宿张具。河忽大涨,列鼎横溃,太傅(常纳绵)身救获免,会无废礼"。(17)根据这段记载,确有1252年夏在驴驹河(客鲁涟河)上大会诸侯王事,可知推蒙哥即位的大聚会从1251年夏断断续续延至1252年之夏。(18)据此我赞成《秘史》成书於1252年的看法。本文注意的是《秘史》所载斡耳朵的具体地点。罗依果教授在1985年发表的《元朝秘史》第282节英译注释中表示赞同田金波(Mostaert)之説,原文Shilginchek後当有一处脱漏的地名,认爲斡耳朵当是设在朵罗安·孛勒答黑(Dolo'an Boldaq,七孤丘)中的失勒斤扯克和另一佚名山丘之间。在2006年出版的英文译注本中他对此説略作修改,説1997年他亲自考察了该地,次年发表报告称不再持脱落的那个地名是"七孤丘"中另一个丘的观点,"七孤丘"的地形排除了在其间建立一个大营盘的可能性,因而认爲大聚会那年的营盘当是建立在Shilginchek和可能更东边的某地之间;最後又提出,《秘史》所载阔迭额·阿剌勒的斡耳朵思几乎一定是在Shilginchek也就是Dolo'an Boldaq之东。(19)据上引《秘史》之文,阔迭额·阿剌勒(又有"曲雕阿兰"等异译)是一处范围较大的地区,几乎可包括巴颜乌拉山、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之间的整个草原,"七孤丘"在其中。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蒙古秘史〉地名考》称克鲁伦河-曾克尔河合流点西北地域内有一山名Doloot uula(约当东经109度/北纬47度),即《秘史》之Dolo'an boldaq,(20)当可信。
    现在让我们转到对《元史》本纪所载蒙元诸帝墓地"起辇谷"的考察。据载,太祖成吉思汗以下蒙元诸帝均葬於此(其实太宗窝阔台和其子定宗贵由没有葬在这里)。(21)学界对这个地名曾有过多种説法。有些学者认爲应该是指克鲁伦河上游肯特山南坡的某处谷地,这是综合了《史集》和《黑鞑事略》的记载得出的,就大范围而言基本正确;或以"起辇谷"爲克鲁伦(Keluren)的音译,推论的方位大抵与此同。还有学者以"起辇谷"爲汉语,意爲"乘辇起程的山谷"。亦邻真教授《起辇谷与古连勒古》(22)文中评论了前人的各种説法,提出新説:"起辇谷"是音译名,就是《圣武亲征録》所载"曲邻居山"、《元朝秘史》(明初汉译本)作"古连勒古"(Gurelgu)的同名异译。其语言学、历史学的论证都十分精到,令人信服。《元朝秘史》多处记载到这个地名,使我们可以据以判断其方位。第89节载:(帖木真逃出泰赤兀人的囚禁後,溯斡难河上游支流乞沐儿合小河寻找母、弟)"在那里相会之後,便到不儿罕·合勒敦山阳的古连勒古之中桑沽儿小河的合剌只鲁干的阔阔纳兀儿,紮下营盘"(明初音写"古连勒古"、"合剌只鲁干"均旁注"山名")。第94节、122节、129节、141节都记载有这两个地方,或注"山名",或注"地名"。在这里,帖木真被追随他的蒙古各氏族头领推举爲"汗"(qan),订下盟约,并指派了佩弓箭、佩刀和管饮膳、马羣、负责哨探等人员,建立起蒙古乞颜部贵族联盟,据有克鲁伦河上游各地,包括萨里川(今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间地)。可以説,古连勒古是蒙古乞颜氏和成吉思汗的始兴福地,徐霆所谓"相传忒木真生於此,故死葬於此",应该是"兴於此,故死葬於此"。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认爲这个地名应是指东经109度/北纬48度、曾克尔河上游流域一片相当大的地段;亦邻真参照其説定爲曾克尔满达勒一带。(23)综观《秘史》各节记事,其地应在"不儿罕山前(南)",是可以容纳衆多牧民居住的水草丰富的原野,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位於肯特山南麓,原野宽广,符合"古连勒古"之地的条件。《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所标"曲邻居山"(古连勒古)方位大体不误,似略偏北。作爲成吉思汗及蒙元诸帝葬地的"起辇谷"来説,还要具备文献所载"平原"地形和能够挖掘较深墓穴的土层条件。总之,在曾克尔河中上游一带的肯特山南麓坡地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方位应该是对的,只是范围大,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所在,仍需历史-考古学者的艰苦努力。
    白石典之书中引述加藤晋平的考察研究,称阿兀拉嘎遗址就是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在他去世後成爲祭祀和即位大典等重要活动神圣场所(举《元史·宪宗纪》"七年夏六月,谒太祖行宫,祭旗鼓,复会於怯鲁连之地"爲证。(24)按"祭旗鼓"是出师前的仪式,不是祭陵,也不必在大斡耳朵或祖先陵墓附近举行。如宪宗八年冬忽必烈奉命南征,"禡牙於开平东北"。(25)故此説根据不足),阿兀拉嘎遗迹西南的大型建筑遗址是甘麻剌所建寺庙。加藤晋平注意到《元史·祭祀志六》所载皇帝驾崩後的殓葬和祭祀制度,据以作爲探寻葬地的线索。《祭祀志六》此段爲: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爲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韈、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爲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椀楪匙筯各一。殓讫,用黄金爲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爲帘,覆棺亦以纳失失爲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後返。(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