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华文史论丛》 陈得芝 参加讨论

豁儿豁纳主不儿(Qorqonaq jubur)是蒙古尼鲁温部兴盛史上的重要地点,但方位不明。这里试图从蒙古早期历史故事包含的地理讯息里寻索其大致位置。《元朝秘史》讲述,也速该因被塔塔儿人下毒,回家後不久死去,其後泰赤乌氏贵族抛下他的寡妻弱子(老大帖木真才十岁),"顺着斡难河迁走",陷入困境的诃额伦夫人只好带着儿子们在斡难河边艰苦度日(第72-74节)。如果今蒙古国肯特省达达勒苏木的Delyun-boldak是成吉思汗诞生地,那麽,泰赤乌人的此次迁徙就是向斡难河中游地带移营。帖木真逐渐长大,泰赤乌人前来袭击,把他抓走,监禁在营地。帖木真乘他们在斡难河边欢宴之机逃脱,到他家从前的营寨地,循着草地上人畜践踏的足迹,溯斡难河而上寻找母、弟,到达乞沐儿合小河(清代地图鄂嫩河上游支流齐姆尔喀Kimurqa河,今名呼拉赫河Xypaxгол)附近,再溯乞沐儿合小河寻踪前行,在别迭儿山与母弟会合,然後迁到不儿罕山前(南)的古连勒古之地(《秘史》第79-89节)。这几节故事説明,帖木真家原来的营寨在乞沐儿合河口以东的斡难河边,大约即今达达勒苏木境,而泰赤乌人营地则在此东北的斡难河中游。後来帖木真遭蔑儿乞人袭击,妻子被掠,求助於克烈部长脱斡邻和尼鲁温蒙古别部札答阑首领札木合。札木合从本部率军一万溯斡难河而上,到帖木真部衆所在地再徵兵一万,行至斡难河源与脱斡邻的军队会合,北进不兀剌川(今恰克图一带)袭击蔑儿乞部首领脱黑脱阿,大获全胜(《秘史》第105-109节)。帖木真随札木合"安答"(结拜兄弟)退回到豁儿豁纳主不儿之地共同安营,但在一次夏季移营时产生分歧,帖木真率领家人和部属离开札木合迁走,路经泰赤乌人营地,泰赤乌人惊恐,当夜慌乱地投向札木合方面。接着许多蒙古族人来和帖木真会合,他们先在乞沐儿合小河驻营,然後再迁到古连勒古地区(《秘史》第118-122节)。这段历史过程显示了尼鲁温蒙古各部在鄂嫩河流域的大致分布:泰赤乌部居地在帖木真家族居地(鄂嫩河上游,今蒙古国宾德尔、达达勒苏木境)的下游,札木合所居豁儿豁纳主不儿之地又在泰赤乌人居地的下游(东面或东北)。
    《元史·宪宗纪》讲到这个地方:三年夏六月"帝幸火儿忽纳要不花之地"("要不花"即"主不儿")。(65)《史集·蒙哥合罕纪》对此事也有记载,但置於忽必烈出征云南归来之後,"蒙哥合罕在蒙古地区中部的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地方举行了忽里勒台,这就是从前忽图剌合罕有一次打了胜仗之後,和自己的那可儿们在一棵树下跳舞,把地面跳出了一个坑的那个地方",并説此次大聚会之後,驸马帖里垓奏请出兵攻打南家思(南宋)。(66)这里所记的时间有问题。据《元史》,忽必烈从云南班师在宪宗四年,六年春宪宗会诸王百官於欲儿陌哥都之地(按即月儿灭怯土,在和林西),(67)驸马请伐宋事则在该年六月,地点也不是豁儿豁纳主不儿。按《元史·宪宗纪》载,三年春,"诸王也古(苦)以怨袭诸王塔(剌)[察]儿营。帝遂会诸王於斡难河北,赐予甚厚。"(68)也苦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之子,封地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海拉尔河等处,其南与斡赤斤家族的封地相邻接;塔察儿是斡赤斤之孙。大概因爲两家宗王发生冲突,大汗蒙哥才到接近他们封地的斡难河北召开诸王大会,并颁发丰厚赏赐,似有调解矛盾之意。《史集》记载大会地点是豁儿豁纳主不儿(即《元史》的"火儿忽纳要不花"),就是从前推举忽图剌爲汗时蒙古人欢舞庆祝,後来帖木真与札木合和谐共处之地,其地应在斡难河中游。中西史料中记载蒙哥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勒台只有这一次,《元史·宪宗纪》将"会诸王於斡难河北"和"幸火儿忽纳要不花之地"分别记在同年的春、夏,《史集》则记载大会地点就在豁儿豁纳主不儿。据上述中西史料判断,这个地方可能在鄂嫩河中游有大量11-12世纪遗迹的大小巴托尔山一带。
    还有一处地名与尼鲁温蒙古部的分布有关。《圣武亲征録》载帖木真与王罕"发兵征泰赤乌部,与其长沆忽·阿忽出、忽邻、忽都答儿别吉等大战於斡难河上,败之,袭帖尼忽都从息月哥察儿别吉(?)、塔儿忽台·希邻秃、忽都答儿至月良兀·秃剌思之野,捦(擒)之。沆忽·阿忽出、忽敦·忽儿章走八儿忽真隘"(下划线处有误,当是以"袭"的受格tan-i开头的分句)。(69)可与《史集》所载对照:"他们(王汗和成吉思汗)去征讨泰亦赤兀惕人。……这夥人全都会聚在斡难河地区的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和王汗奔向他们,厮杀起来。泰亦赤兀惕诸部战败後逃跑了,成吉思汗的军队驰马追击塔儿忽台·乞邻勒秃黑、忽都答儿到月良兀·秃剌思(Alangūt tūrās)地方,在那里将两人杀了。……"(70)《元朝秘史》第144节记载此次战役之文爲:"成吉思合罕向斡难河去追击泰亦赤兀惕人阿兀出·把阿秃儿。阿兀出·把阿秃儿到达本部,急忙率其部衆出走。阿兀出·把阿秃儿、豁敦·斡儿长诸泰亦赤兀惕人在斡难河的那一边,整治剩下的有盾牌的自家军马,声言'我们厮杀吧',按令作了部署。成吉思合罕既到,与泰亦赤兀惕人厮杀了
    此节説到泰赤乌首领率部退至"斡难河的那一边",应指河之北,但却没有《亲征録》、《史集》所载的两军交战地名。伯希和指出原文有一处错误,hule'ut turastan(明初汉文音写本旁注"多余""方牌有的每")当订正爲Ulengut-Turas-tur,译作"在月良古惕·秃剌思地方"。(71)东西史料指示的此地方位无疑在鄂嫩河中游以北。今音果达河有南支流名Oлeнryй河,"月良兀·秃剌思之野"或指此河上游地区。
    白石先生在《成吉思汗之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一系列遗址遣物的地点,并对其时代作了判断,非常有助於説明成吉思汗以前蒙古部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据其所述,鄂嫩河下游鄂嫩斯克(1958年解放军总参测绘局地图之奥囊斯科耶,北纬50度59分/东经115度35分)的古墓葬式爲额尔古纳型(室韦人),并有北宋时的钱币遗物;其南(约48公里)鄂嫩河中游旧钦丹特也发现葬式相同的墓葬及同时代(辽式)马镫。时代均爲11世纪。鄂嫩河上游的Gosgor(在鄂嫩河上游呼拉赫河北)遗址有10-11世纪墓葬。三处遗址的文化类型均属蒙古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确切年代的呼拉赫河(《元朝秘史》之乞沐儿合河)北侧阿拉善哈答遗址岩面上的契丹大字墨书,按契丹文专家对契丹大字年号和数目字的解读,此墨书纪年爲"重熙八年七月十五日"(1039年8月7日)。这大约相当於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以兵攻押剌伊而,臣属之,形势寖大"(72)的时代。契丹文岩书之东,呼拉赫河与鄂嫩河合流处东南,是一道从额尔古纳河东支流根河向西南一直延伸而来的古长城(被称爲"成吉思汗边墙")的末端,此长城长约800公里,北距乌勒札河约60多公里(西端渐近河),南距克鲁伦河约100多公里,横亘於两河之间。在对这道长城的调查中采集到不少辽代的陶瓷器残片,证明应爲辽代长城。其西端南侧的莫戈伊特(Mogoit)古城和西面的乌古尔库沁(Ugurkuin)古城都是辽代城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