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权宜之计:康熙五十一年朱熹升配孔庙十哲之次的政治史发覆(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赵刚 参加讨论

从上面提到的李光地荐举人士(张伯行等)的操行学术看,他们都符合那个时代公认的道德学术标准,看来,康熙所谓李光地“每有私心”的“私”,显然是指不合他作为君主掌控一切、恩自上出的集权心态。李光地不顾康熙不满,坚持推荐他心目中德才兼备的大臣,不正体现他的风骨吗?不过,李光地这样做自然让康熙又喜又惧,喜的是他可以通过李光地为自己的政权延揽到更多的可用之才,畏惧的是当然李光地个人势力和影响可能乘机坐大。因此,他一方面经常斥责然李光地“每有私心、故多徇庇”,另一方面又将他推之位极人臣的要职,笼络打压之策并行。
    李光地并未因此放弃强化自己阵营的努力。古文家戴名世参加康熙四十八年的会试与殿试,最后高中榜眼,这与李光地作为会试正考官与殿试读卷官提携显然不无关系。(36)很显然,李光地不顾康熙多次警告,仍然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南山集》文字狱案发,戴名世被处斩。(37)此后不久,康熙作出朱子升配的决定。那么,这三件事有无内在关联呢?传统论者多以此事为据,认为康熙是要借此消弭反清意识,强化文狱,钳制思想。这种观点是缺乏具体分析的大而化之之论。前面说过,康熙后期,对于汉人臣属怀疑忧惧之心日增,朱三太子案就牵连不少地方官员,他们包庇前明太子,即使太子本人为伪,其罪责之大,也非戴名世使用永历年号可比。至于有反清内容书籍的流布康熙也未尝不知,甚至和李光地讨论过它们可能的政治威胁。(38)因此,康熙如果想要借题发挥,来强化对民间反清意识的压制,不是没有更好的切入点。但康熙却选中了戴名世的《南山集》,其目的何在呢?就是要打击李光地。这一点,只要分析一下康熙五十一年前后清廷中枢机构权力格局就不难探知。
    首先,李光地是四十四年入阁,至康熙五十一年已经七年。康熙五十年的大学士中,除了李光地外,还有陈廷敬、张玉书、温达、萧永藻四人。(39)张玉书病逝于同年五月,陈廷敬逝于五十一年四月。温达于四十六年入阁为大学士,五十四年病逝,此时当属年迈之人,而萧永藻于四十九年十一月,才入阁为大学士,资历尚浅。论资历、经验、时间,李光地在当时枢机重臣中无人可比。康熙虽然于五十一年四月提拔李光地对手熊赐履所赏识的王掞入阁,但是,王掞资历甚浅,也不足以代替李光地。(40)更值得注意的是,萧、温二人属旗员,陈廷敬、张玉书都年迈,不久病逝,光地就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汉人大学士,在汉臣中的号召力不言而喻。因此,说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中枢机构中地位达到一人之下、权倾天下之程度,也不为过。另一方面,他在当日的皇储之争中的立场也为皇帝所不满。康熙四十八年春,康熙再次召见群臣,讨论此事,结果令他不满。会后,他召见李光地,质问他为何游移不定。据李光地年谱载:
    上传命责公曰:“去秋卿言云何,而今乃遽改口,与众同声耶?”公奏曰:“去秋上问云云,臣对云云。夫建储,大事也。义当决自圣衷。(中略)今日之事,惟宜天心独断,臣何敢遽赞一辞!”语奏,乃罢议。(41)
    李光地权重一时,且不能令康熙如意。如前所述,李光地又好奖掖提拔汉人新进,早令康熙不满。如果容许李光地势力扩大,对于已经为皇储之争搞得焦头烂额的康熙,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能不未雨绸缪。因此,当赵申乔以谋逆之名,揭发戴名世《南山集》谋逆内容时,立即给康熙提供了打击李光地及其支持者的最好借口。首先,戴名世参加李光地主持的会试中,按当时常规,戴名世就是李的门生,而李则是戴的座师。其次,戴名世文中有谋反问题而未为李光地察觉,则说明他有同情之嫌疑。整戴就是治李,门生被斩,座主的声望受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康熙自亲政后一直以仁政自诩,很少诛戮大臣,此次以细微末节,惩治戴名世,株连数百人,不能不说是康熙朝政治史的一大逆转。这对李光地及其势力固然为一沉重打击,但是,此时的中枢,除李光地外,论资历、声望、康熙的了解程度,康熙本人已经没有他人可以依靠。因此,他只好旧戏重演,在《南山集》狱大惩李光地后,施以安抚。而李光地致力于朱学阐扬,对于这样一位政治上受伤而又唯朱子是崇的学者及其支持者,在孔庙祭祀中把朱子牌位从群贤提高到十哲之次,恐怕是惠而不费、恰到好处的安慰计。于是,我们看到一幅奇妙的图画。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刑部上奏,议定戴名世和其他《南山集》案内有关犯人之罪,二月,康熙下诏升配朱子于孔庙祭祀的十哲之次。两个事件虽然一文一武,一血腥一庄重,所关注的焦点其实是一个人及其支持者,那就是李光地。康熙要用文武两手让李光地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以《南山集》案彰其过,以朱子升配案慰其心,刚柔兼济,不愧统治天下五十余载雄主之作为。
    打击李光地也许是康熙决定朱子升配案的主观政治动机之一。但是,它是全国宣示,对李光地本人,固然是一种安慰,但是,对于那些不明就里的众多士大夫,是否在客观上强化朱学的独尊地位?而且,崇仰朱学不仅是李光地的目标,也为康熙本人经常公开表示支持。就是在升配案的有关谕旨中,康熙也清楚地表明他崇尊朱子的立场,这种表面上对朱学的虔敬和背后极度功利化的政治考量,在康熙那里是如何协调?本节就将讨论这两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