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6~17世纪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笔谈(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赵毅/刘晓东/董铁 参加讨论

2.生产和销售分离的特征
    生产和销售是商品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明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明显表现为生产和销售的分离状态。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销售,在商品流通中牟取利润。不同区域物资的盈亏差别、物产的差别,给商人的经营活动在脱离生产的条件下追逐利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人资本没有从流通向产业转移的内在需求。这也是当时的商品经济既发展又不发展的一个维度的反映。
    3.商业资本的自我防护特征
    明中后期,有关对商人的观念虽有了一些变化,但“工商为本”的新说正是对普遍存在的农本商末观念而出现的。手工业者、商人尤其是后者的职业价值一直未能为社会普遍接受。传统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政府行为和贪欲一起时时在谋求和侵害商人的利益。官吏的勒索、矿监税使的掠夺,使商人们有别样的感觉,挥霍消费和投资土地的成了商业资本的主要归宿。从逻辑上讲,这便阻碍了商业资本进入产业的动力。
    三、社会风尚、社会观念的异动
    明中后期,尤其是正德、嘉靖以后,社会风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都表现出奢靡和越礼逾制的倾向。
    明前期由于经济水平差,统治者还在各方面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故社会风尚是简质的。明中后期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控制力的弱化,以及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异,使风尚的变化成为可能。在明中后期,居城的缙绅士大夫在风尚的变化中起了“导奢导淫”的模范作用。他们挥霍滋张,尽情享乐。千金买歌笑,一席掷千金,视若等闲。这一奢靡冲击波层层扩散,弥漫于整个社会。正所谓“婢妾效之”,“浸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注:《客座赘语》卷一。)。衣着上,“男子服绵绮,女子饰金珠”(注:《松窗梦话》卷八。),“非绣衣大红不服”(注:《阅世编》卷八。),对色泽和面料都很讲究。在食的方面,摆席宴请,讲品讲味,讲规模,“富室名客,须以饮馔相高,陆水之珍,常至方丈,一会之费,常耗数月之食”(注:《阅世编》卷二。)。在住的方面,追求宽雅豪华,平头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且“金碧辉煌,高耸过倍”(注:《客座赘语》卷五。)。富豪之家更是大造园林。在行的方面,追求舒服、文雅。以乘骄代骑马,贵贱皆趋之。在丧葬上,广墓地、贵棺质,敷仪设式,大肆操办。在嫁娶上,出现了“男计奁资,女索聘财”,“以富贵相高而左旧族”(注:谢肇淛:《五杂俎》卷四。)的观念和现象,金钱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直逼门第。这种奢靡风尚,在腐蚀旧的制度和传统价值观念方面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人们接受商人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观念方面,明中后期与前期相比,亦具有明显的不同。从明中叶以来重要思想家的言论中都能体现出来,尽管思想体系有所不同。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代之以“致良知”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意识,反映了重视人的主体的价值的倾向。当然,他的目的是要拯救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随后,泰州学派的王艮等人提出“圣人不离百姓日用,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具有肯定人们生活欲求合理性和重要性的鲜明倾向。而泰州学派的后学李贽则明确地反对礼教,鼓吹人欲,主张男女平等,更是张大了人的价值。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拷问,提出“工商皆本”的命题,并给予阐扬。虽然没有泰州学派那种感性言词的耸动力,且时过境迁,难有广泛的现实影响,但必定继承了明中叶以来某些变化观念的遗绪。然而,这种属于精英思想的变化观念,从“异端”到反异端,从“狂放”到“审慎”,从“依势而发”到对历史的仲裁,鲜活跳跃的生机渐渐从凝重的笔端淡出。可见,所谓变化观念的严重局限。
    尽管明中叶以后社会风尚和社会观念都发生了异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某种对称结构,但观念和风尚决不是对社会经济的直接的机械的反映,所以不能不折不扣地参照风尚的观念的事实把握更具有基础性的状况。
    四、体制下的调适及倾向
    明代中后期,统治者在政治运行中采取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和改革措施。这些变通的方法和改革措施是在既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既是封建国家主体价值立场的表现,也是封建政府对变化发展了的社会存在加以调适的反映。因此,分析这些变通方法和改革措施的功能和价值倾向,有助于把握商品经济对现实政治和经济的作用程度。
    明中叶以后,由于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比率关系发生变化,加之商品经济的催发,土地兼并狂潮掀起,皇室、贵族、官僚及庶民地主向着民田和官田伸出贪婪之手,大批小农或成为依附户、佃户,或成为流民,迈向他种生路,赋税和徭役匮乏,财政渐于危机。国家在土地被兼并后如何征收赋税,如何征发徭役,如何满足财政需求成了热点问题。嘉靖、隆庆年间的改革小动作,为张居正改革作了铺陈。“一条鞭法”的出台,货币化成了赋税的表现形态。这对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种调适,有助于商品的流通,有助于自然经济的分解。后来实施的“官民一则起科”的办法,对侵吞官田地主对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承认,对无产小民也是一种宽松。同时这也是统治者财富货币观念的一种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