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笔谈(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哲》 何中华/马洪林/颜 参加讨论

戊戌维新与新闻出版
    清末有人谈到“维新派”时曾这样说过:“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胡思敬:《戊戌履霜录》)这样说是否恰当暂可不论,但至少说明了《时务报》的重要性,进而言之,也说明了“新式报刊”在当时的重要性。
    中国向来只有官家的“邸报”而无真正的“报刊”。所谓“邸报”,只是传抄朝中诏令章奏,约略等于现代的“政府公报”。后又有《京报》,但内容“皆每日内阁所发抄者”(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30页)。而中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国人之手。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外报外刊的增多,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认识到现代报刊的重要作用,要求办报之声便日渐高涨。
    他们大都从“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这两方面来论证创办现代报刊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专有“日报”一节,论述了报刊的必要与利益。他写道:“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欲笼天下于智取术驭、刑驱势迫之中,酷烈薰烁,天下并起而亡之。”由于历代效法秦制,所以古风尽失。相反,现在“泰西各国”不仅有议院以“通上下”,而且报刊勃兴,“故远近各国之事,无不周知,其销路之广,尤在闻见多而议论正,得失著而褒贬严,论政者之有所刺讥,与柄政者之有所申辩,是非众著,隐暗胥彰,一切不法之徒,亦不敢肆行无忌矣”。陈炽的《庸书》也有“报馆”一节,他与郑观应一样,也认为秦行暴政,“偶语者弃市,腹诽者有诛”,从此言论被断。而“本朝圣神相继,爱民纳谏,不罪言官,顾廊庙虽高不讳之风,草野尚有难通之隐,积重之势,未易遽回也”。现在“泰西报馆之设”“实足达君民之隔阂”,“至于探一新地,行一新政,见一新理,得一新闻,皆可与天下之人,同参共证。所谓不出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者,非报馆无由也”。何启、胡礼垣在《新政真诠》中也不吝篇幅,专述了报刊在西方诸国的作用,而“中国惟泥守古法,故此中利益无自而开,即民情亦不能上达,告谕亦不得周知。若日报一行,则民之识见必加数倍,民之志量必高数筹;以此愈进愈深,愈求愈上,吾知其必无止境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和“上清帝第三书”中反复申述创办报刊的重要性,他认为报刊有“设报达聪”的功效。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刊是国之耳目喉舌,若无耳目喉舌便是“废疾”,“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对报上的言论,“见知见罪,悉凭当途。若听者不亮,目为诽言,摧萌拉蘖,其何有焉。或亦同舟共艰,念厥孤愤,提倡保护,以成区区。则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中国传统的谤木谏鼓、太史采风与现代报刊有本质的不同,对此,维新派未尝不知。但他们此时并不是在进行一种脱离现实的学理上的研究和论证,而是要借助亡灵,用“传统”来为“现代”服务,用“曾经有过”作为“制度创新”的合法性依据。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此时他们的目的、重点在于“向上”说明报刊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竭力说明的是报纸对“通上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上下“交泰”,国家才能臻于富强。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从言论自由、公民权利、对权力的监督这种角度来论证创办现代报刊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在“百日维新”的高潮中,上谕将《时务报》改为官办,并要各地仿办,“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利弊,据实倡言,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倡言,不必意存忌讳,用副朝廷明目达聪,勤求治理之至意”。
    虽然维新运动不久便归失败,所有维新报刊均被停办,但报刊的论政作用却首次为万众瞩目,流亡海外的维新人士和留日学生掀起了创办政论刊物的热潮,对“辛亥革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政论报刊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生活中一直举足轻重。可以说,中国的政论报刊是因“戊戌维新”而异军突起的,在戊戌百年之际再回首这段往事,仍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