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罗志田 参加讨论

四、内外解读:文本和语境
    其实“行事”也是多层面的,立言本身是“行事”,因何立言及怎样立言也是“行事”。思想史自当以表述“思想”的文献为基本素材(在精英起主导作用的时代和地域,更当凸显经典文献的重要性),离此便难说是思想史。学术史亦然;学人之间的往还及其相互的评议、学术的著述形式和出版方式、学术怎样传承、学派的得势与式微、与学术相关的经济因素、以及更广阔的学术与社会的互动等面相都非常重要,都是过去相对忽视而今后可努力探索者(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同样重要,不过向来较受重视),但表述出的“学术”本身仍是不可须臾疏离的主体。
    故思想史和学术史自当侧重具体的思想、学术文本(text),循其言说的内在理路以探索立言者之所欲言。其实也可稍广义地将具体史事皆视为文本,而特定文本前后左右之书之事在一定程度上即构成语境(context)。有时专就文本看文本,可能出现偏差;若转而从语境方面着手,语境明则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容易(注:关于文本和语境的互动关系,西人所论甚多,窃以为从史学的角度讲得最好的,还是剑桥大学的Quentin Skinner。其主要相关论述均收在James Tully,ed.,Meaning and Context: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但我也并非反对说梦,我只主张听者心里明白所听的是说梦。”[29]他可以接受不甚顾及文本作者及其时代而就文本论文本的“说梦”取向,然自己大致还遵循着孟子的思路,重要的是他特别提请文本诠释的接受者明白两种取向的不同。
    清人恽敬批评汉儒说:他们“过于尊圣贤而疏于察凡庶,敢于从古昔而怯于赴时势,笃于信专门而薄于考通方”,结果其所立之说“推之一家而通,推之众家而不必通;推之一经而通,推之众经而不必通”,实未必理解圣贤真意[30]。这番话自有其特定的尊圣立场,我们可以不置论。但恽氏在这里提出的察凡庶(注:主张取法乎上的中国文化的精英意识一向甚重,但同时圣贤之道又无不融汇于人生日用之中,故恽敬能意识到察凡庶可以知圣贤的路径。20世纪下半叶西方兴起的自下而上的史学(history from below)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这一乾嘉时代的主张暗合,不过其目的未必是了解上层。)、赴时势、考通方等几种取向,都是今日治史学者应该参考的。尤其关于立说不仅要推之一家一经而通、必须要推之众家众经皆通的主张,正是前后左右读书法的另一表述,与西人的文本语境说亦颇相通。
    后来美国文化批评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论文本解读,以为旧式的诠释是想要知道文本的意谓(ask the text what it means),而新的分析则要了解其怎样起作用(ask how it works)[31]。詹明信1985年曾在北大讲学,并出版轰动一时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在该书的《台湾版序》中,他又论及怎样分析“理论”,主张“不仅是理解理论,衡量其真理性与启发意义,而且同时思考作为症状的用途所在”。也就是“同时坚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待理论文本,……一是内层解读,这正像旧式哲学一样,目标是发现并建立其内在的创新和效验;一是外层解读,视其为更深层的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外在标志或症状”[32]。
    这样的内外解读法与蒙先生所云颇有近似之处,我们当然不必循晚清“西学源出中国说”的思路,说蒙先生已开西方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先路(毕竟双方有许多大不相同的讲究)。实际上,从社会视角观察和探索历史上的思想、知识、学术在西方已渐成风气,许多具体研究与“后学”并无直接关联,而更近于所谓“新文化史”(注:关于西方的“新文化史”,可参阅Hunt,ed.,The New Cultural History;Peter Burke,ed.,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University Park,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尽管后者的范围不止于“新文化史”,其中不少内容实际构成对前者的补充。当然,“新文化史”似乎愈来愈体现出其与“后学”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参见Victoria E.Bonnell and Lynn Hunt,eds.,Beyond the Cultural Turn: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lutur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从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的发展看,思想史的社会取向可以说已成“新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注:参见Robert Darnton,"The Social History of Ideas",in idem,The Kiss of Lamourette: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tory,New York:Norton,1990,pp.219-52;Fritz K.Ringer,"The Intellectual Field,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Theory and Society,vol.19(1990),pp.269-94.柏克(Peter Burke)近年关于16-18世纪“知识”的“社会史”颇可参考(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Cambridge,UK:Polity Press,2000,此书已有中译本:《知识社会史》,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尽管其讨论的“知识”不全是我们思想史通常处理的“思想”,倒有些接近梁启超和钱穆那两本《近三百年学术史》所说的“学术”。)。
    对中国大陆史学界年龄稍大之人而言,詹明信的表述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另一段耳熟能详的话:“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33]詹明信是名副其实的左派,熟读马克思主义文献,不论他的内外解读法是否与恩格斯这一具体见解相关联,他的整体思想的确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过去我们多将恩格斯上面的话运用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其实若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推广到思想史研究上,或可以说,不仅要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还要注重文本所在的语境以及文本和语境的互动,更要具体考察文本在其时代语境中起了什么作用及其怎样起作用。后者可以揭示一些仅仅研读精典文本之“哲学思想”未必能够获得的消息,这些消息反过来又有助于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时代“思想”。经过这样的考察,对于文本意谓的领悟或许会比单纯研读文本更进一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