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计算机技术与史学研究形态笔谈》“编者按”,《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本期笔谈共发表论文五篇,分别是:乔治忠:《历史研究电子资源运用的兴利除弊》,王子今:《“史识”与计算机“利器”》,王文涛:《信息时代的文献阅读和史料检索》,陈爽:《回归传统:浅谈数字化时代的史料处理与运用》,周祥森:《空间转向:电子传媒技术与当代史学形态》。 ②事实上,关于史学研究形态的变革及其应对,史学界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关注了。除了所谈《史学月刊》组织的笔谈之外,《史学月刊》2001年就开始增设“电脑与史学应用”栏目,积极组织编发这方面的论文;2011年第4期《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发了一组六篇《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的笔谈文章;2015年12月,上海大学举办了以“大数据时代下的历史研究”为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最近《史学月刊》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新史学青年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学术研讨会”,于今年11月在南开大学举行;最近几年来,基于互联网的“e-考据”的争论也方兴未艾。凡此种种,都说明由互联网、大数据、传统文献数字化所带来的史学形态变化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③陈爽:《回归传统:浅谈数字化时代的史料处理与运用》,《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第14页。 ④陈春声:《新一代史学家应更关注“出思想”》,《史学月刊》2016年第6期,第16~17页。 ⑤姜义华:《大数据催生史学大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9日,第B05版。 ⑥⑦熊彦清:《要为e-考据时代做范例》,《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1日,第005版。 ⑧姜义华:《大数据催生史学大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9日,第B05版。 ⑨李剑鸣:《“网络史学”神话与实际》,《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第4~5页。 ⑩马建强:《计算历史学: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学术论坛》2015年第12期,第103~104页。 (11)王晴佳:《互联网的普及与历史观念的变化》,《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第107页。 (12)陈春声:《新一代史学家应更关注“出思想”》,《史学月刊》2016年第6期,第17页。 (13)陈爽:《回归传统:浅谈数字化时代的史料处理与运用》,《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第15页。 (14)王子今:《“史识”与计算机“利器”》,《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第10页。 (15)李剑鸣:《“网络史学”神话与实际》,《史学理论研究》20n年第4期,第4~5页。 (16)傅斯年说:“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见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选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页。 (17)参见蒋大椿:《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析论》,《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第44~46页。 (18)陈春声:《新一代史学家应更关注“出思想”》,《史学月刊》2016年第6期,第16~17页。 (19)詹姆斯·哈威·鲁滨孙著,齐思和等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8页。 (20)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95、186、189页。 (21)《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22)刘知幾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4页。 (23)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页。 (24)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25)李振宏:《“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解说》,《二十一世纪》2015年第6期;《中国古代“平均赋役”的文化考察》,《学术界》2015年第2期。 (26)清焦袁喜:《此木轩四书说》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李振宏:《汉代社会观念研究》,《史学月刊》2014年第1期,第4~28页。 (28)詹姆斯·哈威·鲁滨孙著,齐思和等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7页。 (29)陈爽:《回归传统:浅谈数字化时代的史料处理与运用》,《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第16页。 (30)韩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5期,第94页。 (31)李时岳:《马克思主义的再学习和历史的再认识》,《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第1页。 (责任编辑:孟宪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