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家范 参加讨论

打开《清代通史》,上中下三卷,厚厚五册,可谓洋洋大观。上卷初版至今,已越80余载,后人闻兹念兹,未曾忘却,一山先生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年轻一代或许已经不熟悉著者萧一山的生平。① 凭一己之力撰写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始出于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年方22岁;而全书杀青,三卷联袂问世,竟在40年之后,算得上是近世学术的一件奇闻轶事。
    不计入关前,清王朝统治中国达268年,与前此的朱明王朝一样,都曾被遗民虚称据有江山三百年。一代王朝,横跨四个世纪,名副其实是一具“超生命有机体”。一个强大王朝统制全国权力的丧失,可能起于朝夕突发事件,生死按钮瞬间拨动。但即使真的死去了,关于它的集体记忆,不仅光怪陆离、纷纷纭纭,而且还会存活很长很长时间,不同的时候扰动出非常不一样的情感。希望拥有一部没有任何争议的王朝记忆史,只能说是想像力的贫乏。赤橙黄绿青蓝紫,史家笔下的往事,原就是这样的绚丽多彩。从不同的记忆视野里,我们感受的,岂止新旧嬗递,予夺异数,更是无尽的宇宙叩问,永久的人生猜测,以及对未来不踏实的冀求与追逐。面对《清代通史》,如果能知道前贤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以什么样的心境激活历史,或许会使阅读的兴味变得更浓。
    《清代通史》消失于大陆书市已近20载。欣闻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印出版,后学不敏,秉同情了解之精神,希冀与读者一起走进这座“老屋子”,流连故地,聊充导游,不亦可乎?
    清王朝愈走渐远。若论出生于“大清”的人,至今已寥若晨星,万里之内,恐怕难觅一二有如此耐力的人。既是这样,任他雨打风吹去,干卿底事?不然,不然。历史记忆,不是哪个或哪些有直接利害之士的专利品。它永远是属于公众永恒拥有。因为现世的心理感受,往往需要有历史反刍来添加情味,催生感触。稍稍关注网路,就不难发现,对清史各式各样的议论,真也不少。不能小看了那些自称“渔樵”、“钓客”的,虽不是专门家,随兴翻书,笑侃加闲话,亦庄亦谐,不经意间蹦出若干惊世之语,往往会让人猝不及防。这一新科技时代的世象,有意或无意,不断地在提醒我们,一部清史永远咀嚼不完,不是那么容易“盖棺定论”的。
    顾颉刚先生在《当代中国史学》里曾直言:“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② 萧一山《清代通史》迥异于此,富个性化的精彩议论随机而出,时有入木三分的判断,令人叫绝。先生立论无不以丰富的史料作为根底,罗织有序,叙议相洽,读来有滋有味。另有一点更须指出,先生征引史料务求保持原貌,往往大段采录,不加删减,由此保存了大量原始历史文献,也为读者留下了独立咀嚼的较大的空间。③ 而这些文献,若初入清史者,极不易搜检,自己去寻觅,定要费很多精力。笔者以为,《清代通史》至今仍成为清史入门必读,学者常借助检阅之书,历久而不衰,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文对萧一山《清代通史》有关史实、史识,究竟今日如何拾得、补阙、纠谬,作何种话题发挥,一概留给读者。此非存心偷懒,乃是有感于识史无涯,见仁见智,世无定评,使之自由地存活在公共空间里,永被人关注,岂不对先生更好?!
    1900年,章太炎处在国学底蕴与政治激情内心交战的特殊时段,著名《哀清史》以及所附《中国通史略例》里表达的看法,也混合着复杂的心情。此时,他已经敏感到,“今清室之覆亡,知不远矣”。但对“清室猾夏”的种族愤激,炽烈如火,而文字狱戮虐士子的恐怖记忆难以抹去,心中隐然作痛。他不无偏执地控告“乾隆毁故籍,娴谤之禁,外宽其名,而内实文深。士益偷窳,以触罗网,后虽有良史,将无所征信”。由此,炳麟先生断言:清之亡,将与此前的历朝易代迥相大异:“史于亡国,亦大行之具,不于存时宿储跱之,人死而有随之送以赗襚者,国死而赍送亦绝,可不哀者?”④
    亡国而无信史随行赍送,无异于恶骂清王朝实无文化积累可言。这在章氏当时为革命意气风发,是逻辑的一贯。稽诸实情,“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绝唱不再,良史难求,史家并不因此废书不读。史料全在史家审酌采择,故置清室早有国史馆之设而不顾,且将官私书籍的史料价值一切抹杀,亦大不近乎人情。⑤ 试揆先生所拟《中国通史略例》,胸中有一股急欲恢复中华道统、文脉的主旨在燃烧。在他的历史通感里,清室不过是两千年中华之异数,明夷达旦前的短暂沉沦,轻蔑之意溢于言表,洵非意外。
    章氏之预言应验不爽,11年后清室果其然土崩瓦解,易手于民国。然与政治上的胜利者无端傲慢不同,中国士人向有“国可亡,而史不可亡”的情结。⑥ 言之者境界迥异,或出于遗民眷恋胜朝情结,或出于文化传承、鉴往知来之史眼,要之一代历史非一代政权之私产,无有随之而灭的道理,则是一个尊重历史传统的民族应有的政治胸怀与文化诉求。
    文网严密,史讳莫如深,清室的确超越前代,章氏之贬绝非虚语。然即使统制最有效的康雍乾年间,也百密而一疏,今之《四库禁毁书丛刊》收有634种书籍,仅史部即有157种之多,来自国内各图书馆收藏,足证有碍清室之史籍,迄有清一代,亦毁不尽、禁不断。而况有清一代,朝野人士的文集笔记,以及公牍档案、地方志书、官箴吏治诸书,汗牛充栋,均属不可忽略的“原料”;像魏源所作的《圣武记》,有类晚明私修明史之作,更为初创清史时必援之书。以此而论,章氏谓有清无史,偏激过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