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1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家范 参加讨论

(45)笔者揣测,陈恭禄与先生辩论一事,或对下卷的定稿,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自1932年陈发难,延续至1934年,双方辩文陆续刊载于《大公报》,你来我往,连篇累牍,火药味甚浓。陈所攻对象为下卷讲义,指摘多属史料运用及史实真伪,尤集中于涉外关系。兹后,先生将辩论文结集,由北平中华印制局于1934年出版。先生虽坚持“博约专精,各有其范”,认为“今之人受所谓整理国故之影响,以考订破碎为学,而讥博约者为粗疏,此梁任公先生之所以见轻于人,而弟之所为深痛者也”,其实内心对涉外史料之严重性(包括前举夏鼐批评文),不能不生出敬畏之心,格外地警惕,十倍地用力。
    (46)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第1864、1869页。
    (47)参见高叔平:《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8)事详陶菊隐:《蒋百里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另有《蒋百里先生全集》行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49)参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55、795页。
    (50)参见周武:《论梁启超三次“脱离政治宣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另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874页。
    (51)从《梁启超年谱长编》1918年的书信看,任公先生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中国通史”书稿,但体例为《载记》、《志》、《传》与《年表》。后来其纲目有过重大修改,且又产生《中国文化史》更宏大的纲目。两者关系与演变,尚待细考。我比较认同葛志毅《梁启超文化史观及其所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所说:“后来他所称的文化史,实即其原来心目中的通史。而从内容性质上看,他所说的文化史,即相当于一部社会发展通史。此所谓社会,乃由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内容构成的一个总体。”(《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后述两“目录”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九》。以此宏大体制,故有下面任公先生愿“同志二三十人合作”的讲话。
    (52)引文原载《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谈话时间为1927年初夏,周传儒、吴其昌记。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143-1144页。
    (53)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第5篇132节叙曰:1927年“(康)有为逝世,任公仍欲完成中国通史之作,决摆脱各事,从事休养。因王国维投湖自杀,颇受刺激,旧病复发。”此为萧一山亲历见闻,可作信史。见该书,第1863页。
    (54)萧一山:《悼张荫麟君》,《非宇馆文存》卷10,第59-61页。
    (55)参见王康采访记:《清史权威萧一山》,《萧一山先生文集》下册,第708-714页。
    (56)萧一山在清华以及北大、北师大等校教授“中国通史”。在北师大时,编印过《中国通史大纲》,《非宇馆文存》卷5载有《中国通史大纲序》,称讲义约二三十万言,写于1926年2月。据《文集》附录,讲义仅上古迄宋代,凡五册,也非完整通史教本。1949年前,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鲜有讲授完整的,甚至有讲至秦汉前戛然而止者,亦一时之风气。
    (57)原文为General History,见《清代通史》“叙例”。民国初极流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章《史之改造》,就说今日史学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通史,“分途以赴,而合力以成”。源出鲁滨孙《新史学》何炳松译本。与兰克派不同,鲁氏美国“新史学”主张历史是整体的、连续的,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综合研究。
    (58)《清代通史》下卷有专节讨论“一治一乱之循环律”。见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第1篇第1章,第35-43页。先从人口问题入手该题,后文又兼及土地分配、政府官吏榨朘与列强侵扰等问题的讨论。
    (59)“清代之中国史”,语出《清代通史》1923年“叙例”。萧一山对清史的定位,在《清代通史》“导论”里称“近世”,而谓民国为“现代”,可见当时将清代视作近世,与刚进入民国有关,并非从社会形态说立论的。至《清代史》(清史大纲)里,萧一山径称“一部清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并以欧亚通航与西力东渐为标志,定明清之际为近代之始,就具有史学分期的意味了。后见194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第1页。
    (60)1932-1934年,萧一山与陈恭禄之间发生一场激烈的“文字战”,吴宓时任刊载论战辩文的《大公报》文副版主编。1933年4月,萧一山从伦敦发出再辩长文邮与吴宓。文章开首,先生从吴宓所加“引言”说起,谓吴宓肯定《清代通史》的价值,“自愧不才,曷克当此?惟缺点似在革命之意味过重,此事弟另有解说,将详下卷。盖洪杨不许以革命,则不惟无以知中山主义之来源,更不能彰清初遗民所藏之深痛,并力辨弟研究清史,对于诸帝,察其行性,备致推美……初不以其异族而歧视之。”见萧一山:《为清代通史下卷讲稿批评事再致吴宓君书》,《非宇馆文存》卷9,第31-33页。
    (61)萧一山:《清代史》,“引论”,第1-10页。
    (62)参见何龄修:《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试论孟森的清史研究成就》,《清史论丛》第8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63)孟森:《清史讲义》,中华文化服务社初版,1947年,“总论”第1章“清史在史学上的地位”,第3页。
    (64)见前引萧一山:《清代史书史料及其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