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家范 参加讨论

鉴于学界征引先生大著,所注版本时有讹误,一并综述于下。《清代通史》上卷,北平中华印刷局初版于1923年12月。1925年12月由中华印刷局续出中卷。(20) 1927年版权易手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同年9月发行上卷,次年9月再出中卷。30-40年代,商务至少发行过四次“国难版”,196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推出修订版。前此均无下卷。至于下卷讲义,早在1926年前即已写就,曾印发给北大、北师大与北平文史政治学院诸生习读,民间乃渐有“盗本”流传(中华印刷局借机偷印)。直至1963年,该书下卷方正式定稿,完璧面世,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三卷五册。大陆中华书局于1986年影印发行,所据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的修订本第5版,印数不多,现已不易检阅。笔者所阅上、中卷两书之初版本,系已故郭廷以所长生前捐赠于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者。各时期版本,蒙车守同君于台北辛勤寻觅复印,得睹始末,殊属非易,深致谢忱。
    《清代通史》出版之前的状况,约略交代已过。然有关此书著作原委,笔者始终有一个困惑萦绕心头不去:22岁的年轻人,既然创造了编纂大型清史的首项记录,实是奇迹;40年间,早有下卷讲稿写就,何久久不欲功成名就,使全书完璧面世?不能不说有点儿怪。这一奇一怪,何以通释?
    一部书能够长久流传下来,非常不容易,必有写作者的人生传奇值得追思,内里还藏着一个孕育写作的时空世界,故事里有故事,环环相套,悬念不少。后人欲有同情的真了解,先得通过“知人论世”一关。犹如神游桃花源,须经极狭极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入口,方有豁然开朗的惊喜。然而,有关萧一山的身世与亲友、门生的回忆,在大陆能看到的少而又少。除了他写作的两部清史,其余的文字极不易觅得。幸蒙台北车守同君辛勤搜罗,在一二月间,得以陆续窥睹到一大部分材料,不敢说全,至少算匍匐而过“入口”,数十步外,依稀看得到“桃花村”了。
    1950年,萧一山全年沉浸于写作《非宇馆五十自述》,直到次年1月中旬止,称“以个人之经历为重心,敷陈时事,似自传而非自传,谓之曰回忆录,亦无不可”,共4册,凡21章、100节。后来又陆续补记,至1973年底封笔,易名《五十自述及卅年来见闻录》,云“余之自述,字字皆有据之言,其目的不在为个人标榜,乃所以示范未来,为近数十年存真正史料而已”。(21) 因涉及民国诸多人事,该书稿至今秘不示人。笔者对先生写作的若干关节,常有猜测而不能解,或解而不敢自信,更感慨现今被尘封秘藏的,何止一生之经历,更有众多为后人未知少知、难以感悟的,专属那个时代的实情实景,岂能不为之憾惜乎?1973年12月,先生写下《自述》“补记”,文末动情地说:《清代通史》系余一生事业之总结,自信不愧梁任公先生之期许。一生所钦佩者二人,一孙中山先生,一蔡孑民先生。除此则感恩知遇者,梁任公先生一人而已。恭读之余,欣喜若狂,此非先生为解读大著成功秘密,提示于后人的一条重要线索吗?
    1921年春,萧一山由山西大学预科毕业,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于梁任公实无正式师生名分。1923年12月1日,梁任公为《清代通史》握笔作序,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年轻人,赞誉有加,谓“吾友蒋百里手一编见眎,则萧子一山之清代通史,为卷三,为编十六,已写定者仅上卷三分之二,为篇四,为文三十余万言。余穷一日夜力,读卒业作而叹曰:萧子之于史,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对“技术罕见”一语,先生挚友、著名版本目录、古籍整理专家杨家骆的发挥,最得先生之心。杨氏于1930年创办中国辞典馆和中国学术百科全书编辑馆,1933年最先在《图书年鉴》向书界全面推介萧书。晚年为萧著撰跋,概括定稿本诸特点甚详。其中解释其体例之善,谓其糅合纪传体、纪事本末体、通志、通典体与新式章节体于一炉,“全书17篇,分96章,429节,节之下又立目,篇章节目,各有标题,不惟可见纂组之功,抑且助循览之易。自司马迁仿世本旁行斜上为十表,著者亦师其意,所附宰辅、军机大臣、督抚三表,固旧史所曾有,大事、世系、学者著述、外交章约四表,则此编所新创。贯会全史,补其未详,既省史文,复便检寻。至全书事求详确,文务明晰,征引必其书名,附及则系以小注。”(22)
    梁任公系倡导“新史学”名帅,当然希望麾下良将“多多益善”。在梁任公,老骥识途,检阅部分,即掂出书稿分量,愉悦地将其罗入帐下;而在22岁初涉史界之萧子一山,获此奖励,若一举高中,春风得意。
    萧一山出身徐州书香门第,称兰陵萧氏之后裔。乃父宗雅公四龄而孤,“感门祚之单寒,特奋志于学,好史鉴,尤喜公羊春秋”,治今文经学。北闱未售,绝意仕进,乃以教读为业。对诸子家教甚严,尝贴一门联,曰:“勤俭持家,心存忠厚;诗书教子,志在圣贤。”先生居幼,父母爱之最切,自述由入塾受读经子,而后入高小至大学,悉受陶熔,“每假期归里,依依膝下”,听父讲述故事及治学方法。初著《清代通史》上卷,“吾父指导之力居多”,“勉其专心学业,早日成书,再加修正,俾作定稿。”(23)
    生当新旧嬗递之际,萧一山承接家教私塾的启蒙,读经史不辍;后入新式中小学,均逢良师指点,兼以禀赋杰出,既不坠旧学根底,又初接新潮洗礼,自然是少年成名的一些先决条件。但笔者妄测,至此而止,即便有志清史,也只能步武纲鉴而已,恐很难诞生新式清史惊世之作。易言之,若不走入“开风气之先的北大”,萧一山也就不太可能成为开启编纂新式大型清史先河的第一人。
    萧一山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即1921年的夏季,走入北京大学的。是时,蔡校长正在欧洲考察,因不满北洋政府,发生第二次辞职风波(未获允准),由蒋梦麟代理校长之职,(24) 故萧一山实无缘亲聆孑民先生的教诲。由此,恕我进一步申论前意:假若说没有北大,就没有萧一山,这并非因为马神庙或沙滩红楼那块“风水宝地”特别有什么神灵,甚至也不完全是指“北京大学”那块校牌,而是因为沐浴在由蔡孑民先生一手开拓的“风气”之中。由自由与民主精神催发的生机盎然的文化风气,造就了北大,也造就了萧一山,更造就了群星璀璨、人才成团涌现的独特世象。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可比拟于战国“稷下论学”的一段最好时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