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家范 参加讨论

此事原委大体是:清室拖至宣统帝登基,宫内事务已经腐朽不堪。因一次偶然事故,醇亲王载沣嫌内档太多,满目皆是,无处着手,竟下令将那些他认为“无用的东西”堆放一起,以候随时销毁。幸经张之洞力奏保存不动,方逃过一劫。1914年,一大堆内档遂易手于北洋政府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两年后划归教育部管辖。1922年,就发生了将明清档案作废纸出卖的丑闻,其中8000麻袋(一说9000麻袋)为罗振玉转购所得。罗除部分卖与日人外,余经转买,最后归于历史语言研究所,由傅斯年组织人员整理研究,遂成史语所三大功勋之一。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余存的档案,计有1502麻袋,蔡校长接受朱希祖等学者建议,经与教育部力争,终于移付北京大学整理。(38) 1922年7月接收完毕,朱希祖组织明清档案整理会,指导北大史学系等学生参与整理。办法分为三步:首就档案的形式分类,区分年代;次则编号摘由;再次者则研究、考证,并分类统计。已整理就绪者,送入陈列室,供人参观,并在《北大月刊》公布目录、事由。其中仅明末清初档案,计有23303件。萧一山《清代通史·叙例》说得明白:“清代内阁档案自拨归国立北京大学整理后,余亦躬与斯役,披阅所及,取证滋多。此虽案牍之言,实难尽信,然较之官书,胜万万矣。”(39)
    萧一山在撰写《清代通史》上、中卷时,最感匮乏的还是涉外关系的史料。明清中外关系史,时尚在襁褓之中。晚清外交关键的官方文献《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要到1927年10月首次展出,蒋廷黻等人方始得以抄录;1929-1930年,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后,涉外关系研究才渐开风气。朱希祖所说的西人记述文献,当时仅有教会学校先沾风气,不出国亲自检阅,所知也仅为皮毛。这方面的内容,萧一山最初自不得不对稻叶君山书多有借助。由此不唯谈不到超越,无以鉴别、以讹传讹,留下不少硬伤,更是有苦难言。(40) 上、中卷已然如此,而况下卷?兹后,萧氏于此不得不再加用力,费时当然良多。(41)
    顺此牵出另一掌故。时在南京的蒋介石,对《清代通史》颇感兴趣,读过上、中两卷后,赏识萧氏,而对曾左彭胡诸人事迹,也欲有所咨询。1932年,先生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因朱家骅之推介,遂获蒋氏面召。据王康记述先生晚年回忆:“当时蒋公有意邀请萧氏从政,经萧氏婉谢,因他无施政经验,恐有负蒋公的知遇之恩。如蒋公能资助他出国考察研究,他倒乐于遵命。”于是就有1932-1933年蒋氏资助的欧洲之行。(42) 此行结果,大开眼界,并成就了先生在太平天国研究史上的突出地位。此行先生在英国凡7个月,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将所阅太平天国官书和文件全部摄录,回国后据所得官书20部,连同中央图书馆所藏《英杰归真》合编为《太平天国丛书》第一辑,共分10册,于1936年由南京国立编译馆出版。其他文献则另编为《太平天国诏谕》和《太平天国书翰》二书,分别于1935年和1937年由北平研究院影印出版。这些遗落域外的珍贵史料的整理出版,为后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先生于域外太平天国史料的早期开发中,居功至伟。(43) 又以有限经费,购得英国会文书150余件(所见关于中国1840年后文书,不下700件,财力不足,遂留遗憾),归国后汇辑为《关于中国的大英政府文书总目》。(44) 到1942年,先生遂有《清代史书史料及其批评》长文发表,于清代中外史料“丛林”,经长期关注与搜集,已全局在胸,剖析细微,然身处国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长吁短叹,深感“史学本为一综合科学,必广览洽闻,得博约之旨,而后始能无偏执固陋之弊!”
    上述回溯,可略窥下卷迟迟未能定稿,多少也是因晚清史料开发难度极大,有许多是待以时日,方得始见阳光,而史实梳理,考伪辩证,更是销人岁月,涯无边际。先生又好强争胜,不欲贻人口实,为“新汉学”所笑,以如此心情著《清代通史》,必与自己非常过不去,为难过甚。(45) 此亦彰显20世纪前半期之学风,前贤严肃治学的品格,视著作若地狱,今日之著书人可以想像乎?笔者意谓20世纪前半期作“清代通史”,欲包罗万象,万无一失,如同作茧自缚,步步荆棘。先生以一人之力,能做到如此周详,后人不能不特生敬意。
    现在回头再谈先生所感恩知遇的梁任公。萧一山就读于北大,未有机缘聆听任公先生亲授课业,然心仪仰止已非一日。《清代通史》下卷有梁启超专节,赞任公“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古今人著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盖无有过于任公者”,且云“当余总角受书时,即诵读其家喻户晓之《中国魂》,而固不知有《民报》与《革命军》也。”(46) 当草创《清代通史》时,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自然也在萧一山必读书名单之内,早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萧一山荐介给梁任公的蒋先生,字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是蔡元培校长专为学生特聘的校外名人,在北大兼课,讲授军事学。(47) 萧一山充分利用北大条件,广泛问学拜师,尊蒋百里为座师。稍关心大陆近年网路,必会知道百里先生在久久沉寂后,因纪念抗战,大名频频被提及。他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绩优异;历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史称其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主张对日持久作战。蒋实多才多艺,于文学、史学亦有不俗的造诣,书法犹有晋唐气韵。(48) 1916年,梁任公触发告别政治之念,想专致于文化教育事业。(49) 1918年春夏间,任公果然摒弃百事,致力于通史之作,数月间成十余万言。至8、9月间以著述过勤,致患呕血病甚久,而通史之作也因以搁笔。1918年10月,梁任公发表宣言,“中止政治生涯”,毅然退出政坛,“全力尽瘁于著述”。12月,遂与蒋百里等一行游历欧洲。(50) 百里拜任公为座师,实属亦师亦友之间。1920年3月,梁任公返国,与百里等同好一起,热心办教育、创刊物,赴各地大学演讲,返归史学、静心著述之心更切。而此时萧一山正在续撰《清代通史》下卷,很想随侍任公先生左右,采访“维新变法”口述史料。1925年9月,梁任公终于入住清华园附近,专心担当研究院导师。在此之前,先生从北大毕业,梁任公即由天津荐书清华校长,被破格聘为大学部教员(后改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通史,兼任留美预备部研究指导。先生借北大之光,得拜识恩师蒋百里;又借恩师之光,走会梁任公座下,转成私淑弟子与教学助手,此非一生之大幸,又当何谓?
    梁任公于自己所倡导的“新史学”,编出一部理想的中国通史,乃是一生无时不忘的个人“野心”。欧游归来,尤专力于史,欲以余生著成一部宏博之《中国文化史》,并已拟订详细纲目,凡分3部29篇,单独印行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即其叙论。(51) 然终为种种俗务所牵累,无以脱身,“耗其精而荒其业”。及至1925年后,遗憾渐深,心情愈急。1927年初夏,清华研究院同学在北海聚游,邀请任公老师参加。此时,萧一山已应蒋梦麟校长之邀,于1926年返回北大任教。任公先生下面的讲话,很能反映1925年以来的内心活动:“因我个人对于史学有特别兴趣,所以昔时曾经发过一个野心,要想发愤从新改造一部中国史,现在知道这是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可办到的,非分工合作是断不能做成的。所以我在清华,也是这个目的,希望用了我的方法,遇到和我有同等兴味的几位朋友合起来工作,忠实的、切实的努力一下。我常常这样的想,假定有同志约二三十人,用下二三十年工夫去,终可以得到一部比较好的中国史。我在清华二年,也总可说已经得到几个了,将来或聚在一起,或散在各处,但是终有合作的可能,我希望他们得我多少暗示的帮助,将来他们的成绩比我强几倍。”(52) 苍天有眼无珠,致手术失误,1929年正月,梁任公道归西天,年仅57岁。《中国文化史》正文仅撰成《社会组织》一篇,余则久久盘旋其心中,难以释怀。此岂独任公先生终生之憾,亦是中国学术的莫大损失!(5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