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北部边防建设(5)
2.发展骑兵 秦汉在中央增设了“八校尉”,其中的屯骑、越骑、长水和胡骑等四校尉,都是专门为训练骑兵而设置的。同时,又设立羽林骑,选拔西北地区精于骑射的“六郡良家子”和“从军死事之子孙”充当。骑兵获得了突破性发展,数量空前增多。如元封元年(前110年)冬十月,汉武帝巡视边陲,曾“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千余里”。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曾动用过20余万骑兵出击。除了中央直辖的骑兵集团外,边郡各太守也统有不少的骑兵。《汉旧仪》说:“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骑兵的种类有轻骑、重骑、突骑多种,特别是幽州“突骑”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西汉末年,吴汉对太守彭宠说:“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7](卷十八《吴汉传》)上谷郡功曹寇恂就认为:“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7](卷十六《寇恂传》)说明自西汉中期后,不仅骑兵的品种、数量增多,而且骑兵的地位显著提高,成为与匈奴作战的主力。 (二)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士兵提高技能 奖励和惩罚是行政激励的两种手段,奖励是一种激励性力量,起激励、鼓舞、褒奖的作用;惩罚是一种约束性力量,起禁止、威慑、惩戒的作用,赏罚兼施,德威并用,才能既引导官吏做好事,又制止官吏做坏事,使官吏进有所得,退有所失。汉代建立奖惩制度对边防军管理,用人以能,考核以绩,晋升以功,对违法失职的官兵追究责任,处以刑罚;对功绩卓著的官兵升官加爵,给以褒奖,建立了赏罚分明的行政奖惩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官兵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1.用人以能 汉代士卒的选用是以才能为标准的,本始二年,“汉大发关东轻锐士,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5](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说明选用士兵有“伉健、习骑射”的技能要求。据居延汉简简文的记载,汉代民爵八级,从一级公士到八级公乘,在居延屯戍区内既可担任各种官职(实为百石小吏),也可以当兵。当官凭本人才能,与爵位无关。“说明汉代居延屯戍区对官职的选拔是根据个人的才干(有时也靠机遇)。凡任官职者,必须具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通律令文’的才干及‘伉健’等条件,否则即使担任官职,也会因‘能不胜其官’,‘软弱’或‘不知犊烽火,兵弩不檠持’而被调职和斥免。笔者认为汉代这种因能任官制度,是进步的,保证了工作效率。”[7]用人以能制度激励边防军提高军事技能。 2.考核以绩 考核是奖励的依据。董仲舒《考功名》是为当时统治者设计的一套考核官吏政绩的原则和方法,提出的考绩项目如下: 考试之法,合其爵禄,并其秩,积其日,陈其实。计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实。[18](P180-181) 其中“爵”即爵位,“禄”即俸禄,“秩”即职位或品级,“日”即劳绩,“实”即实效、功效,这里关键在“计功量罪”,就是爵禄秩都是要“计功量罪”的,考核是根据业绩计算功劳,在居延汉简中,虽然没有“积劳升迁”的简文,但劳干先生也曾指出,“凡吏自述资历,皆言因劳绩”[19]。如: 肩水候官并山长公乘司马成,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武,年卅二岁,长七尺五寸,得成汉里,家去官六百里。[20](13·7) 和候长公乘蓬士长富。中劳三岁六月五日。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武。年卌七。长七尺六寸。(56·22) 张掖居延甲塞有秩士吏公乘段尊。中劳一岁八月廿日。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57·6) 劳绩是官吏资历的重要内容,其获得是靠业绩的,居延汉简中有根据秋射成绩赐劳的记载,现在看几条居延简: (1)功令第卌五,士吏候长蓬、隧长常以令秋试射以六为程,过六赐劳,矢十五日。(285·17) (2)功令第卌五,候长士吏皆试射射去埻弩力如发弩十二矢,中矢六为程,过六矢赐劳,矢十五日。(45·23) (3)月庚戌朔己卯甲渠鄣候谊敢言之,府书曰蓬长秋以令射,长吏杂试枲 都尉府谨都长偃如牒谒以令赐偃劳十五日。敢言之。(28·15) (4)射,发矢十二,中十二,赐劳。(232·21) (5)建昭二年秋射,发矢十二,中矢,以令赐劳。(145·37)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