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秦汉北部边防建设(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 刘太祥 参加讨论

(三)配置先进的武器设备
    1.边防军配备的武器
    秦汉边防军配备的武器,简牍称为守御器、被兵簿,守御器品是关于配置防御器具品种、数量的规定,今见如“郡、都尉、候障、亭燧守御器品”[26](P158)。据汉简记载,具弩、弓箭、戟、矛、刀、剑和车马等武器装备保管不善的要受到惩罚的:
    甲渠候鄣,大黄力九十石弩一,右渊强一分,负一算。八石具弩一,右弭生,负一算。六石具弩一,空上蜚,负一算。六石具弩一,衣不足,负一算。坞上望火头,三不见所望,负三算。上望火头二,不见所望,负二算。□扌□弦一,脱,负二算。凡负十一算。(52·17,82·15)
    这里的武器装备有石弩、“具弩”属射程武器,“望火头”为观察装置等。“算”是罚金计算单位。在边塞如果具弩、望火头等武器装备有损坏、不合要求,就属违反法律的失职罪,要受到负一算或负三算的处罚。
    2.边防军配备的候望设施
    秦汉边防军配备的候望设施主要有天田、烽火、柃柱、悬索和虎落等,能够及时准确地将进犯之敌的情报传递到边郡决策者手中,为采取军事行动提供依据[27]。其中的烽火设施就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敦煌、居延出土了汉代《塞上烽火品约册》等,详细记载了汉朝的烽燧制度,是汉代候望烽燧系统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示警联防条令。《塞上烽火品约》的执行是严格的,稍有违犯,将要受到惩罚。居延新简有《建武五年令史劾候长王褒》册(E·P·T68:81-102),记述了候长王褒“不以时燔举”“燔举不如品约”而遭受弹劾[28]。“不以时燔举”指“燔举”失时,贻误戎机,“燔举不如品约”指燔举信号与敌情不符,示警违例,这按律是要受到严格惩办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也有一条有关烽燧的记载,《兴律》规定:“守燧乏之,及见寇失不燔燧,燔燧而次燧弗私(和),皆罚金四两。”(四○五)(整理组解释其中文字曰:“和,响应。”)[29]守燧士卒不坚守岗位、发现敌人不举烽火、烽燧之间不按次序响应,都要处以罚金。
    秦汉边防的武器装备和烽燧设施是比较先进的,提高了边防军的防御能力。据《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载:“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
    (四)精选将帅
    秦汉大多数的边防军将领都具有勇略和履行职责的才干和品德。他们在推行朝廷政令、与匈奴的武装斗争及安抚少数民族的过程中,都建立了卓越功勋。卫青、霍去病、李广、郑吉、段会宗、李广利、李陵、赵破奴、路博德、范明友、赵充国、窦固、窦宪、耿秉、耿夔、班超、吴棠、段郴、任尚、邓训等,皆“高上勇力鞍马骑射”[5](卷六十九《辛庆忌传》),他们不是皇亲国戚,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威慑力和战斗力。西域首任都护郑吉“习外国(外地)事”,“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东汉著名的西域都护班超“为人有大志”,“涉猎书传”,团结西域诸国一道反对北匈奴势力,指挥汉兵和疏勒、于闻、抒弥诸国兵击败龟兹,攻杀焉曹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路博德率军筑居延后,即作为居延地区的常备军,活动在抗匈战争的最前沿,有力地增强了河西地区的攻防能力。窦宪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至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的19个月期间,率兵连续三次进击北匈奴,期间还击灭伊吾卢地区北匈奴势力,充分体现了其统兵御众的才能。《后汉书》卷十九《耿弇传》附耿秉传曰:“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
    五、恩威并用:秦汉边防和谐社会建设
    秦汉边防社会的和谐主要表现在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对少数民族采用恩威并用的政策,维护边防安全。《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赞曰:
    人持所见,各有同异,然总其要,归两科而已。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终始也。自汉兴以至于今,旷世历年,多于春秋,其与匈奴,有修文而和亲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诎伸异变,强弱相反,是故其详可得而言也。
    秦汉对待少数民族一是和亲,二是征伐。和亲就是施以恩德,征伐就是施以威力,而不论是和,还是打,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以政治稳定为保证。国富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一)施以恩德
    秦汉对边防少数民族施以恩德,主要表现在缔约媾和、赏赐怀柔等方面,双方建立和平相处的关系。
    秦汉对待少数民族待以宾礼,迁徙到塞内农牧兼营的良好生存地区,赏赐大量财物,使他们得到实惠的利益,极尽怀柔、笼络之意。首先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中央王朝不向夷狄地区派军派官,也不收取赋税,但给部落酋长以各种名目的封爵赐官,名为中央王朝的命官,以其笼络为“一家人”,消弭边境之患。其次是把少数民族安置到塞内富庶地区。如,东汉时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就徙居塞内,“天子总揽群策,和而纳焉。乃诏有司,开北鄙,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之”,“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扦戍。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7](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7](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同时秦汉派遣皇朝官吏进入少数族迁徙地区进行监管,以求稳固地将这些民族纳入政权体系之中,从而维护了边防的稳定。再次是赏赐少数民族大量财物。匈奴“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西汉王朝“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5](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元帝初即位,“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5](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下》)。秦汉王朝内徙和赏赐少数民族的目的是以夷制夷,让少数民族守边,保障边防的安定和谐。东汉的恩德政策,也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怀柔南匈奴,每年供给南单于费直即达一亿九十余万钱;贿赂鲜卑,“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7](卷九十《鲜卑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怀柔少数民族,迁至塞内,利用他们守边,其前提条件是秦汉王朝有强有力的监控能力,否则任其在塞内发展壮大,就等于把自身的国防在相当程度上托付给了少数民族。如防御匈奴的骑兵部队主要来自于北边归附的少数民族[30]。防御匈奴的鲜卑族在东汉王朝的怀柔下,军事实力迅速发展,“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7](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对边防构成极大威胁。防御北匈奴的南匈奴在塞内富庶之地迅速发展,南匈奴单于在请求攻打北匈奴的上书中说:“愿发国中及诸部故胡、新降精兵,遣左谷蠡王师子、左呼衍日逐王须訾将万骑出朔方,左贤王安国、右大且渠王交勒苏将万骑出居延,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将余兵万人屯五原、朔方塞,以为拒守。”[7](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这三万多精锐骑兵,对国防无疑是潜在的威胁,后来南匈奴不断发生叛乱,原因就是势力太大,东汉王朝已无法控制。所以《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评价说:
    若二汉御戎之方,失其本矣。何则?先零侵境,赵充国迁之内地;煎当作寇,马文渊徙之三辅。贪其暂安之势,信其驯服之情,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岂夫识微者之为乎?故微子垂泣于象箸,辛有浩叹于伊川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