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堂概况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堂时原名“救世堂”,取耶稣救赎之义,其旧址为康熙帝酬谢传教士的赐地,位于北京三海的中海西畔(今国图文津馆斜对面),因地名蚕池口,故俗称蚕池口教堂,今称老北堂。蚕池口地近三海,北堂钟楼太高,可以俯瞰皇家禁苑,由此带来安全问题,为朝廷所不悦。至光绪十一年(1885),为给慈禧太后修造归政后的居所,清廷大兴土木,扩建中南海,有意将北堂圈入其范围。经与罗马教廷和法国政府的反复交涉,最终达成《迁堂条款》,清朝拨给西安门内西什库南首三分之二地方,作为另建新堂之地,并给银45万两充为迁堂经费。【7】光绪十四年(1888),西什库主教座堂竣工落成,其位于今西什库大街33号,曾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出版于1901年的《樊国梁主教围困日记》对北堂有过介绍: 传教会的总堂是北堂——即北面的教堂。他坐落于北京城的皇城地区,紧靠紫禁城。北堂大门上方刻着一条龙,两侧各有一个小亭廊。墙上镶嵌的大理石板上镌刻着皇帝的诏书,说明一百多年前这篇土地赐予法国的情形。几年以前,皇帝想扩展宫殿范围,收回了神父们原先占有的地方,给予他们现在地方作为交换,于是由皇帝出资在这里建造起现在的教堂、主教公署以及所有的附属建筑——总花费超过十五万美元。教堂正面悬挂的一块大匾上记载着这一事实。北堂是教区主教的驻地,他声名远扬,受到所有的那些有幸遇到他、认识他的人们的爱戴,他就是遣使会主教樊国梁。【8】 今天谈论北堂,欲重建当年“围攻”场景,先需要建立地理的概念,这包括教堂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来讲,新北堂占地面积广阔,除了造型壮观的主教座堂以外,还有大片附属建筑,这一点实际与北堂具备的综合牧养功能相关。莫涅(Marcel Monnier)在其《亚洲之旅:中央帝国》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北京四大天主堂:“仅仅从宗教传布一个角度看待这些教堂是错误的,它们的活动表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在这些教堂周围,不仅有神父的住所、修道院和初学院,还有学校以及年轻人学习木器和金属器具制作的作坊,另外还有一处印刷所”。【9】准确地说,北堂不是单个建筑,而是一个建筑群,当时京城主要天主教堂皆然,只是北堂的规模最大而已。前揭查时杰文在这方面已多论述,厘清了过往的一些刻板印象。今据几种存世庚子围困日记,可大致复原北堂内建筑空间布局:主体建筑为主教座堂,中文文献中表述为“大堂”,位于整个教堂区块的正中央;其北侧有两道门,内为公门,外为大门,大门北临西安门大街;南侧紧邻图书馆,再南为仁慈堂,即孤儿院与育婴堂;西侧为主教公署、印刷所,前者即主教驻节地点,亦名“西院”;东侧为大小修院、神学院等。 从外部来讲,有必要解释“西什库”这一地名。这里原为明清两朝皇室内府所管辖的十个储藏库房,因地处皇城西北隅(西安门内),故称西什库。新北堂区块占去了十个仓库地中靠近南段的八个,关于其四面界址,《教务教案档》之“迁建北堂于西什库”案中有所描述: 西什库胡同坐落于北京西安门大街迤北巷口内,当时有住户数十家,入巷口北行里许即西什库围墙之总门。门内旷地一区,并无人家。勘丈四面界址:东界库围大墙,西界皇城墙,北界皇城墙,南界库围墙大门,计南北二百七十余丈,东西七十余丈。其中库库座地位,近依北面皇墙,系户部颜料库,迤南相距八十余丈,系工部硝磺库,再迤南相距一百零九丈,即至围墙总门。此查勘西什库地势之大概情形也。【10】 至民国初年,北堂周边建筑物已发生变化,然由陈宗蕃着《燕都丛考》一书,仍可以得到有关它地理位置的一个较清楚的概念: 西安门大街路北,参谋本部在焉……又北曰旃檀寺,光绪庚子毁于兵,曼古之旃檀寺已失去……参谋部之西曰真如镜,又西曰刘蓝塑胡同,再西曰西什库,法国天主教堂在其北,又北曰仁慈堂,又北曰硝磺库,又北有农务学堂、第四中学,又北为财政部铁库,又北即皇城之西北隅。天主教堂以东曰西什库夹道,槐柳阴森,地极寂静……”【11】 简括而言,北堂占有西什库南段大片地区,南北100余丈,东西70余丈,换算面积约近8公顷。其正门朝南而开,临西安门大街;北边筑以围墙,与工部硝磺库库隔,往北为户部颜料库,再往北,即皇城北面城墙;东边筑以围墙,设有侧门,墙外为马路,路名西什库夹道(今西什库大街);西边紧挨皇城西面城墙(今西黄城根北街),由教堂正门出左转几十米,即为西安门。 附图1:1900年北堂建筑平面略图 (图片来源:查时杰《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北堂与义和团的对抗》,《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基督宗教》,辅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