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抗战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与毛泽东的理论互动(11)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 张正光 参加讨论

    注释: 
    ①《艾思奇全书》第1卷序言,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2—533页。 
    ③江湘:《延安新哲学会举行第一届年会》,《新中华报》1940年6月28日。 
    ④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所进行的哲学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为中国建立起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党,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以应用。”参见费正清著,李向前译:《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6期。 
    ⑤毛泽东:《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第1卷。 
    ⑥毛泽东认为艾思奇的“根本道理是对的,但‘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应说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并举例说明“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参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30—132页。 
    ⑦参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30—132页。 
    ⑧《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27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2页。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 
    (13)《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9页。 
    (14)《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23页。 
    (1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16)《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17)叶蠖生:《抗战以来的历史学》,《中国文化》1941年8月第3卷第2、3期合刊。 
    (18)[德]罗梅君著,孙立新译:《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7页。 
    (20)《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1—462页。 
    (21)《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39页。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 
    (23)《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5页。 
    (2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3页。 
    (2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3页。 
    (26)《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6—867页。 
    (27)《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869—870页。 
    (28)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谷雨》1942年6月第1卷第5期。转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中国文学史料全编》现代卷58,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63页。 
    (2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6页。 
    (30)《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6页。 
    (3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0页。 
    (3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59页。 
    (33)林默涵:《打破旧观念》,《解放日报》1942年12月4日。 
    (34)羽阳:《学习语言》,《解放日报》1942年12月9日。 
    (35)转引朱鸿召:《丁玲到延安后的思想波澜》,《炎黄春秋》1999年第7期。 
    (36)《毛泽东书信选集》,第68页。 
    (37)参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目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38)参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451页。 
    (39)《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02页。 
    (40)《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4页。 
    (41)《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7页。 
    (42)转引《毛泽东延安时期文稿两篇》(1938年3月—1941年10月),《党的文献》2002年第3期。 
    (43)据笔者检索《毛泽东选集》第2卷统计,毛泽东在1938年3月至1939年12月间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或类似概念达13次之多。 
    (44)这一观点学界存有争论。参见李红岩:《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陶季邑:《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首次使用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4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03页。 
    (46)刘炼:《何干之的革命一生和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 
    (47)《中共党史人物传》第4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1页。 
    (48)从贤:《现阶段的文化运动》,《解放》第23期,1937年11月。 
    (49)李初梨:《十年来新文化运动的检讨》,《解放》第24期,1937年11月。 
    (50)何干之:《理论的中国化和大众化》,《陕北公学开学纪念特刊》,1937年11月。 
    (51)《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1页。 
    (52)柳湜:《延安以来文化运动的发展》,《战时文化》1938年5月创刊号。 
    (53)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读书生活》1936年9月第4卷第9期。 
    (54)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来源学界有争议。参见[美]雷蒙德·怀利(Raymond F. Wylie)著,林育川译:《毛泽东、陈伯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6—1938)》,《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董标:《延安新哲学会:立意高远的思想机器》,《现代哲学》2008年第3期。笔者认为,该命题不是源于某一个人,而是当时党的领袖顺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与知识界推动“中国化”合力的结果。 
    (55)叶永烈:《陈伯达传》,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 
    (56)《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1页。页下注:“第一章《中国社会》,是其他几个同志起草,经过毛泽东修改的。”但哪几个同志参与了第一章的起草,目前学界有争论,参见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叶永烈:《陈伯达传》,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张希贤等编著:《毛泽东在延安》,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57)刘益涛:《十年纪事1937年—1947年毛泽东在延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127页。 
    (58)《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6页。 
    (59)杨松:《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文化》1940年7月第1卷第5期。 
    (60)实甫:《掌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列宁逝世十七周年而作》,《解放》第123期,1941年1月。 
    (61)《艾思奇全书》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 
    (62)和培元:《论新哲学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中国文化》第3卷第2、3期合刊,1941年8月。 
    (63)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解放日报》1942年2月18—19日。 
    (64)自1941年起,党的其他领导人陈云、李维汉、王稼祥、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也开始认识到研究、评价毛泽东及其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先后发表文章和谈话,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理论作高度评价。 
    (65)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解放日报》1943年7月8日。 
    (66)党的七大前,党内对毛泽东思想的表述还不统一。如1942年7月1日,邓拓在《记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一文中提出“毛泽东主义”的概念。1943年7月4日,刘少奇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中用的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7月16日,周恩来在回延安的欢迎会的演说中用的是“毛泽东同志的路线”;12月4日和25日,邓小平在北方局整风会议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毛泽东思想”。1944年1月10日,中央在给晋察冀分局干部扩大会议的指示中提的还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之后,彭真在中央党校第一部整风学习与审干的总结中用了“毛主席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思想”;罗荣桓在《学习毛泽东的思想》中同时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两个概念,等等。1945年3月21日,刘少奇在六届七中讨论准备提交七大的党章草案时说“以毛泽东思想贯穿党章,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特点”,七大以后,“毛泽东思想”成为正式的表述。 
    (67)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共产党人》第16期,1941年3月。 
    (68)张如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干部修养问题之一》,《共产党人》第19期,1941年8月。 
    (69)《艾思奇全书》第3卷,第433页。 
    (70)《艾思奇全书》第3卷,第251、252页。 
    (71)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共产党人》第16期,1941年3月。 
    (72)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解放日报》1942年2月18、19日。 
    (73)张如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干部修养问题之一》,《共产党人》第19期,1941年8月。 
    (74)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共产党人》第16期,1941年3月。 
    (75)参见张如心:《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解放》第127期,1941年4月。 
    (76)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解放日报》1942年2月18—19日。 
    (7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634、658、680页。 
    (78)《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4—335页。 
    (79)《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 
    (80)《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44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