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注意,笔者在百度搜索“知识青年从军”一词,竟多达123万余条。 ②就学术研究而言,2004年以来主要有侯德础的《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孙玉芹的《抗战末期知识青年从军动机考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与《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汤小军和王引娣的《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文史杂志》2008年第5期)等。此外,《抗日战争研究》也刊登过两篇评论:一为江沛与张丹的《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2004年第1期);一为孙玉芹与刘敬忠的《抗战末期的“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2010年第3期)。这些论文,基本上属于综述性介绍,缺乏个案支撑。至于西南联大青年远征军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专文。介绍性的文字有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辑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修订版),但仅在第一编第十节“三次从军热潮”中用一千字做以简要叙述。(见该书第61至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美国学者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在第十五章《考验的岁月》下之“联大加入抗战”一节,亦为一般描述,未单独介绍。 ③孙代兴、吴宝璋主编:《云南抗日战争史(1937-1945)》(增订本),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④1945年1月3日,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校务会议上报告中云:本校学生报名参加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照原定应征人数100人”。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务会会议记录·第七届第五次会议》(1945年1月3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2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1页。 ⑤《漫天烽火哀鸿遍野,至昆难民急待救济》报导:“湘桂战争一起,难民辗转逃亡,由衡而桂而筑而昆,昆明已成最后终点,故难民至此者特多。近十日内即陆续至昆一百四十余名,平均每日约二十余名。”该消息还称:“霑益复到难民甚多,景况颇惨”,运送配置难民的昆明总站已派人前往视察“必要时即在该处设立分站”。(见《云南日报》,1944年10月4日,第3版) ⑥《加强奋斗,保卫云南》,《云南日报》社论,1944年10月12日,第2版。 ⑦《保卫西南与保卫云南》,《云南日报》社论,1944年10月16日,第2版。 ⑧《加速准备西南大战》,《正义报》社论,1944年11月24日,第1版。 ⑨《智识青年踊跃从军,联大贡献意见以备采择,省征集委员会即将成立》,《云南日报》,1944年10月30日,第3版。 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务会议纪录·第七届第二次会议》(1944年10月3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2卷,第49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