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潘光旦、陈友松的文章,分别从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形势需要、青年责任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这次从军运动与建立新型军队的关系,强调了青年在此形势下有应有态度。这些宣传,避免了空洞说教,运用了说服方法,表现了教授们推动这次从军运动的良苦用心。 按照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部署,这次报名时间为1944年11月11日至30日,由于11月29日的全校动员大会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当场还与师长展开辩论,因此到11月30日晚,报名人数仍不理想。不得已,学校将报名截止日期延展至12月2日正午。延展的时间只有两天,压力很大的西南联大当局,为扭转这一局面采取了两项紧急措施。 如前所述,薪津待遇是影响学生报名的一个因素,西南联大不可能改变津贴额度,于是从学业规章制度上进行减压,其办法是在教育部颁布的《志愿从军学生学业优待办法》基础上,参照译员征调优待条例,制定适合本校的《参加知识青年志愿从军之学生入伍期满返校后其学业优待办法》。这项措施规定了学分上的优待,其要点为:“各年级正式生免修24 学分”;“试读生免入学或转学试验改为正式生,并免修24学分”;“借读生免转学试验改为正式生,其在原校所修学分审核承认后,再免修24学分”;先修班学生专修科学生免试升入大学一年级。”(31)可见,这一措施,除了规定从军各生一律免除一定学分外,并且对本不属于学校正式学生的试读生、借读生,以及预科性质的先修班和二至三年制的专科生,也开出了颇具诱惑力的优待条件。24学分大致相当文科院系三至四门、理工科院系五至六门必修课的学分,但因各学系课题设置与各科学分多寡不一,故不易判断它究竟占有多大份量。值得重视的是,将非正式学生和专科生也纳入征集对象,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据有关档案,1944学年第一学期入学的试读生、借读生、先修班、专科生共431人,(32)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业压力,自然是为了动员他们报名。这一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后来从军名单中,有一部分就是这类学生。(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