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韩]金志焕: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棉业统制政策(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社会科学研究》(成都 金志焕,韩 参加讨论

    相反,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的经济虽然也有所发展,但依然无法满足新流入人口的需求。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沦陷区民众也纷纷迁至后方,国统区的人口达到了2亿5000万,再加上4,500万军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导致对棉制品的需求激增。抗战前国民每人每年消费的棉布有10平方码,然而抗战后大后方每人平均只有2平方码。1940年国统区的棉纱生产量仅有3万捆,后虽有所增加,但产量最多的1943年也不过11万7,000捆。[22]以1943年为例,后方的棉纱、棉布的需求量和生产量的数值如下:[23]
    最低需要量:棉纱-700(千件),棉布-25,000(千匹)
    最高需要量:棉纱-1,600(千件),棉布-55,000(千匹)
    平均需要量:棉纱-1,150(千件),棉布-40,000(千匹)
    而实际生产数量如下:
    最低生产量:棉纱-370(千件),棉布-10,500(千匹)
    最高生产量:棉纱-550(千件),棉布-12,425(千匹)
    平均生产量:棉纱-460(千件),棉布-11,463(千匹)
    如此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必然导致国统区棉制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海和后方的价格差成为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战争爆发后,日本封锁了沿海地区的交通,海外进口商品的流通通道被阻断致使后方各种商品都不足,这必然致使物价急涨。而为了获得商业利益,上海等沦陷区的商品开始大量涌入国统区。下表为当时两地商品的价格比较。
    
    “跟战争爆发前的1937年6月比,1939年4月的棉花价格上涨为原价的1.3倍,棉纱上涨为2.2倍,1940年5月足足上涨为原来的5.7倍,出现了棉业发展的好时期。”[24]下面的引文也反映了当时上海纺织品流入国统区的情况:“从上海日商纱厂棉纱的销路来看,虽然有一部分出口到南洋地区,但大部分是售予中国消费者的,内地非占领区占了市场的大部。虽然没有准确的地域和数量统计,但是这种情况已被当时人们看作理所当然,怀疑和询问反而是反常。”[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