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例如,林语堂撰《请国人先除文妖再打军阀》,回应周作人的《恕府卫》,后者讲的是“知识阶级”,但他却说“我所要讲的是今日知识界的分裂问题”。(《京报副刊》1926年4月4日,第2版)蒋梦麟的《知识阶级的责任问题》一文,同时又说“我们承认知识界应负研究实际政治问题的责任”。(《晨报副刊》六周年纪念增刊,1925年,第11页) ②参见蒋梦麟:《知识阶级的责任问题》,《晨报副刊》六周年纪念增刊,1925年,第9页;岂明(周作人):《恕府卫》,《京报副刊》1926年4月2日,第1版。 ③陶孟和:《现代教育界的特色》,《现代评论》一周年增刊,1926年,第33页。 ④丁文江:《高调与责任》,《晨报》1925年6月19日,第3版。 ⑤《现代评论》第1卷第12期,1925年2月28日,第12页。 ⑥伏园:《游行示威以后》,《京报副刊》1925年6月5日,第8版。 ⑦《上海报之可怜》,《京报》1925年6月3日,第3版。 ⑧政之:《静穆的悲哀》,《国闻周报》第2卷第21期,1925年6月7日,第1页。 ⑨林茂森等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60页。 ⑩《南京路发生惨剧后之昨日形势》,《申报》1925年6月1日,第13版。 (11)伏园:《救国谈片》,《京报副刊》1925年6月13日,第1版。 (12)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第30页。 (13)(14)《京报》1925年6月2日、3日,第2版。 (15)参见飘萍:《外国绅士暴徒》,《京报》1925年6月5日,第2版。 (16)勉:《再告各友邦》,《晨报》1925年6月11日,第2版。 (17)伏园:《救国谈片》,《京报副刊》1925年6月13日,第1版。 (18)光:《慷慨激昂的北京国民大会》,《现代评论》第2卷第27期,1925年6月13日,第3页。 (19)本报总编辑特启:《首都大流血写真,京报特刊预告》,《京报》1926年3月22日,第1版。 (20)《本报搜集租界黑暗事实》,《晨报》1925年7月6日,第7版。 (21)北京新闻界沪案后援会:《致日本记者团词》,《京报》1925年6月30日,第7版。 (22)《中日记者谈话纪录》(续),《京报》1925年6月30日,第7版。 (23)《京报》1925年6月27日,第2版。 (24)《申报》、《商报》于1925年7月11日登载了上海工部局的《诚言》第1号,每月得广告费5000元。(惠之:《杂谭》,《文学周报》第183期,1925年7月26日) (25)公弼:《诚言》,《时事新报》1925年7月8日,第3版。 (26)伏园:《此后的中国》,《京报副刊》1925年6月7日,第1版。 (27)《政府接济沪案款之质疑》,《申报》1925年7月13日,第6版。 (28)《东大教授建议以金款救济失业工人》,《申报》1925年6月29日,第10版。(北京大学教职员也有同样提议,后考虑教育界自身亦很困难,遂改为提捐十万。参见《北京大学日刊》1925年6月16日) (29)伏园:《救国谈片》,《京报副刊》1925年6月13日,第1版。 (30)参见《顾颉刚日记》第1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627-768页。 (31)《五卅痛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32)《晨报》1925年6月8日,第3版;1925年6月11日,第3版。 (33)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4-265页。 (34)《北京师大代表调查沪案情形》,《时事新报》1925年7月11日,第2版。 (35)《请关系国公使回国》,《晨报》1925年6月4日,第3版。 (36)《八校教员之八办法》,《晨报》1925年6月8日,第3版;《北京通信》,《申报》1925年6月10日,第2版。 (37)1925年6月9日,上海学联会议决甲乙两项要求,全部内容几与之完全重合。(《上海学生会呈蔡曾文》,《申报》1925年6月10日,第13版) (38)《北京大学日刊》,1925年6月16日;雨英:《五卅后的北京民众》,《中国青年》(汇刊)第83期,1925年7月23日。知识界最终对如何实现废除不平等条约,仍存在分歧。 (39)《北京各界援助沪案之推行》,《申报》1925年6月11日,第6版。 (40)《我们该怎样应付上海惨杀事件?》,《晨报》1925年6月10日,第6版。 (41)《欧美同学会之宣言》,《申报》1926年5月12日,第5版。 (42)《晨报》1925年6月8日,第2版。 (43)《任鸿隽致胡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37页。 (44)《京报副刊》第184号,1925年6月20日,第2版。 (45)《晨报》1925年6月16日,第3版。 (46)《京各公团之沪汉粤交涉建议书》,《申报》1925年7月13日,第7版。 (47)《晨报》1925年6月19日,第2版。 (48)《晨报》1925年6月19日,第3版。 (49)《晨报》,1925年6月25日,第2版。 (50)《作战的步骤:读丁文江先生的“高调与责任”》,《晨报》1925年6月20日,第2版。 (51)勉:《沪案评论之评论》,《晨报》1925年7月2日,第3版。 (52)《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1921-192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420、421页。 (53)《国闻周报》第2卷第23期,1925年6月21日,第3页。 (54)但一:《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中国青年》(汇刊)第83期,1925年7月23日,第482页。 (55)《北京大学日刊》1925年6月16、27日;《修改中英不平等条约》,《时事新报》1925年7月1日,第1版。 (56)《单独对英论》,《时事新报》1925年7月14日,第1版。 (57)《南京学界后援会议纪》,《时事新报》1925年7月12日,第2版。 (58)《北大教职员对沪汉粤案交涉之建议》,《晨报》1925年7月9日,第4版。 (59)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第36页。 (60)《晨报》1925年6月29日,第2版。 (61)《外交总长沈瑞麟尚不应去职耶?》,《晨报》1925年10月6日,第2版。 (62)《北大教职员联名警告东方时报》,《京报》1925年6月19日,第7版。 (63)向北京政府请愿间或有学生代表等参加,但主要发言人往往都是教职员。 (64)《政府接济沪案款之质疑》,《申报》1925年7月13日,第6版。 (65)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5、468-471页。 (66)转引自欧阳哲生:《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5、236页。 (67)《晨报》1925年8月27日,第4版。时丁文江个人集款将胡适等人的这封长电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该文加上题目《中国的理由》,就是罗素所说的《中国事件》。 (68)《中国共产党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192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88页;《中央通告第一百零一号——最近政局观察及我们今后工作原则(一九二六年五月七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一九二六),第121页。 (69)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语丝》第72期,1926年3月29日,转引自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3页。 (70)《惨案评议》,《晨报》1926年4月5日,转引自江长仁编:《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329页。 (71)江澄:《敬告今之利用民众运动者》,《时事新报》1926年3月28日,第2版。 (72)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马叙伦自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第62页。 (73)彝鼎:《十八日惨案之经过》,《清华周刊》第24卷第5期,转引自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103-104页。 (74)彝鼎:《十八日惨案之经过》,《清华周刊》第24卷第5期,转引自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104-105页。 (75)汤修慧:《一代报人邵飘萍》,《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文化教育编》第16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201页。 (76)《三一八惨案之内幕种种》,江长仁编:《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第44页。 (77)《〈北大教职员宣言〉(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290页。 (78)《本馆要电》,《申报》1926年3月22日,第4版。 (79)《京报》1926年3月19日,第2版。 (80)《大流血后之各校现状》,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86、87页。 (81)彝鼎:《三月十八日惨案以后》,《清华周刊》第24卷第5期,转引自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146、147页。 (82)静仁:《对北京惨案杂感》,《中国青年》(汇刊)第118期,1926年4月3日,第492页。 (83)《京教育界对大惨案态度不一致》,《申报》1926年3月27日,第6版。 (84)《上海各大学对京惨案之主张》,《时事新报》1926年3月21日,第2版;《各大学教职员宣言之反响》,《时事新报》1926年3月23日,第4版。 (85)《武大追悼杨德群女士》,《申报》1926年4月11日,第6版。 (86)《大惨案后之北京各界》,《申报》1926年3月29日,第9版。 (87)《时事新报》1926年3月23日,第2版。 (88)《甲寅周刊》第1卷第34号,1926年3月,转引自江长仁编:《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第315页。 (89)《现代评论》第3卷第68期,1926年3月27日,第11页。 (90)鲁迅:《可惨与可笑》,《京报副刊》第452号,1926年3月28日,第1版。 (91)《京报副刊》1926年3月30日,第6-7版。 (92)《京报副刊》1926年4月7日,第4版。 (93)1925年4月2日女师大雷瑜等五位杨德群同窗致函陈源,斥其造谣。《现代评论》第3卷第70期发表陈源《致现代评论记者》,同时附有雷瑜等函。他承认所言事实有误,但又辩解是“误会”。 (94)岂明(周作人):《恕府卫》,《京报副刊》1926年4月2日,第1版。 (95)林语堂:《请国人先除文妖再打军阀》,《京报副刊》1926年4月4日,第2-4版。 (96)公弼:《外交与内政》,《时事新报》1925年7月4日,第3版。 (97)岂明(周作人):《对于大残杀的感想》,《京报副刊》1926年3月20日,第1版。 (98)彝鼎:《三月十八日惨案以后》,《清华周刊》第24卷第6期,1926年4月2日,转引自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146页。 (99)文:《五七纪念》,《现代评论》第3卷第74期,1926年5月9日。 (100)林学衡:《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晨报》1926年3月20日,第3版。 (101)《任鸿隽致胡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第354页。 (102)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语丝》第72期,1926年3月29日,转引自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140页。 (103)叶圣陶:《致死伤的同胞》,《文学周报》第218期,1926年3月28日,第390页。 (104)鲁迅:《空谈》,《国民新报副刊》1926年4月10日,转引自孙敦恒、闻海选编:《三一八运动资料》,第424、425页。 (105)王凡西:《双山回忆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第22页。 (106)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第38、98、99页。 (107)(108)王凡西:《双山回忆录》,第21页。 (本文原载于《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