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方精英不愿出任社仓经首的原因 社仓经首报换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与矛盾,究其根本,是社仓经首这一职位在人们心中地位的下降所导致。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大体如下: (一)社仓经首的权力有限 社仓,自建立以来,即属于民间组织。社仓经首由地方公举产生,管理社仓大小事务,并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对社仓只有监督的权力。如嘉庆四年,嘉庆帝曾谕令“各督抚等,将各省社仓仍听本地殷实富户,择其谨厚者自行办理,不必官吏经手,以杜弊窦而裕民食”。(44)社仓管理应是“一切条约,有司无预”,即便“州县挪借,许社长首告,盖虽州县不许干预出纳”。(45)地方官吏仅仅只有监督稽查的权力,即社仓“定例社首,仓粮谷石听民间自行办理,不必官吏经手。应令社长每岁年底,将出贮数目,造册结报。地方官造具册结申报,院司道府仍行造册咨部查核等因”。(46)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不管清代各地社仓具体的情况如何,仅就光绪以降四川新津县而言,社仓经首的权力十分有限,社仓管理中官方色彩愈加浓厚。主要表现为:其一,在社仓经首管理社仓的过程中,许多有关社仓的事务,大到社仓经首报换,小到诸如社仓墙体翻修、食费工钱支出等琐屑事务,都需经过知县的批准。其二,社仓内部设立吏书撰写书约清册;设立钥匙官,与经首共同掌管仓房钥匙。“是有仓夫以守谷催租,有佃户以运谷上仓,有仓房以管案存约计数”;“又每仓锁匙官与经首各执其一”,(47)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经首权力较为分散。其三,在收缴租谷的过程中,如遇到欠租不缴的佃户,社仓经首更是无能为力。经首既无权,又无役,只能够依靠地方政府,将欠租名单呈于知县,请知县派差役进行追缴。 (二)社仓经首相关制度的缺失 清代社仓制度缺乏对社仓经首任职的相关规定。社仓经首的选任遵从各地民间的习惯做法,约定俗成。根据前文对社仓经首报换的描述,清代社仓经首的选任规则在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不尽相同。中央政府仅是强调候选人须得家境殷实、品行端方,并经过地方公举,以保障社仓民间运营的性质,对于社仓经首的任期、担任次数、更换时间等等则未提及。因此,这些细则在地方上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顷与来省府州确询各处办理情形,择其善者定为章程。虽徒法不能自行,然有法较愈于无法”。(48)在新津县,通过县衙的约具,大致可总结出清末新津县选任社仓经首的相关规定:由殷实粮户担任,经前任经首推荐,协同团保进行公举产生,任期为一年,五六月报换、七八月盘交,报一不报二。但是,这些规定也并未被严格执行。当被推荐的殷实粮户本人年老残迈,不能担任,可由家中成丁代替。若家无成丁,甚至可以找信任的人充当副职协助管理。当前任经首报换不实时,虽然经首任期为一年,但经知县批准仍会被要求复充,或违背“报一不报二”的原则,另举他人。当报换与盘交时间发生延误时,新旧经首之间往往产生纠纷,但经团保协调之后也不了了之。凡此种种足以证明社仓经首制度在地方执行中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社仓经首的工作难以开展,致使殷实粮户借故推诿接任,佃户借机欠租逃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