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1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32 《民俗研究》 高丙中 参加讨论
我近十年前尝试过年节习俗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做不是以“俗”为依归而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探索,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为对象的研究对民俗学方法论的一种启示。中国的主流社会的年节,从日历、语言习惯、活动类型来看,显然是两个分立的节日,先过元旦后过春节。从辛亥革命以来,元旦是政府的年节,春节是社会大众的年节。从民俗学的传统来说,春节是民俗学的课题,元旦不是。但是从日常生活的概念来看,从生活的整体意识来想,元旦与春节已经是官方和公众都以自己的方式承认并善加利用的仪式时间。近十年里,政府仍然以元旦为新年庆贺、日程安排周期的日子,政府也承认春节是法定假日,相关习俗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是公共政策要保护的对象,也就是说元旦和春节都有法定地位。在比十年更长的时间里,国民的大多数都在习惯把元旦作为一个“年”周期的仪式时间来对待,与学校、都市、政府、企业相关联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占多数,都会经历放假、年终奖金结算、联欢等“福利”。有鉴于社会主流都在同时过元旦与春节的生活现实,如果我们用过渡仪礼这个概念来思考,就会发现元旦和春节的仪式活动都是在过同一个年,都是一个通过仪礼的两个互补的部分。我们已经是很现代的高流动性的社会,我们既在学校里面,也在单位里面,我们在城镇打工,还有老家的父母、亲戚和老同学,大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期待不同的“过年”互动方式,只有元旦或者只有春节都不足以安顿主要的关系。所以现实的处境已经让大众创造性地利用元旦和春节的结合来完成过年的通过仪礼,最大限度地再生产自己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的过年曾经被现代文化的引进所割裂,分裂为两个庆典,一个主要为政府服务,一个主要为老百姓服务,但是经过生活的改造与整合,现在被结合成为政府和多数人过年都利用的节点,显示是一个更有使用价值的新结构。 如果从民俗学的传统对象来说,春节才是传统的新年习俗,元旦不是,我们研究中国人过年只需(也只能)研究春节习俗。可是,真实的情况是春节只是国人安顿部分社会关系的年节仪式时间,只以此看中国人过年显然是不完全的。把元旦与春节并置一起考虑,既是国人的现实,也符合权威的民俗学过渡仪礼的理论。其中,转换思维的关键是日常生活的完整性作为调查与解释的方法论发挥作用。是否用日常生活概念作为方法的指导,研究的方法、过程、范式可能是不一样的。陈华文和周星对于成年礼的研究是采用日常生活视角改进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范例。如果坚守成年礼的传统民俗形式与运用场所,成年礼可能被认为濒临消亡。但是新的视野从民俗模式投向日常生活的现实,当代学校所采用的成年礼正蓬勃发展。(12)成年礼的研究因为日常生活的视野和相关的方法创新而重新成为学科的一个热点(13),由此,民俗学的经典课题因为学者们对于日常生活研究的方法改善而得以发扬光大。周星近些年的一系列直面传统民俗在当代条件下复兴、变革的案例成果已经有力地发挥了日常生活作为方法对于民俗学经验研究的创新意义。(14) 日常生活作为民俗学的目的概念,也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关键的理论概念,它指导我们重新确认民俗学的对象,创新民俗学的方法,而在根本上,它要重新树立民俗学的目的。民俗学研究日常生活,终归是要服务于我们未来更好的日常生活。我们今天来谈中国人未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希望国人相互善待,是希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体制向更好地服务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有力的改造。我们仍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在推动的变化为例。民间传承的文化与现代学校是割裂开来的,现代学校是传承国家颁布的现代知识的,不允许民间文化闯进来。现在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它们也成了法定的公共文化,就可以通过项目进校本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传承的文化,要通过体制的改变才能够被容纳进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两个趋向应该是同构的,我们推动日常生活文化进国家体制的过程,也是国家体制被重构的过程。这种同构关系与过程才是现代正常国家的正途:民众有什么需求能表达,国家体制对他们的需求有个回应,然后自己也在回应中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建设性的、和平的、低冲突和低代价的、可持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模式。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怎么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关键在国家体制。所以民俗学为了未来更好的日常生活,就要寻求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改革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整体地位的提升与细节的不断完善,把对于目的的追求与路径的选择都作为自己的分内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