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45 《民俗研究》 高丙中 参加讨论
今天,我们按照民俗学概念著作的民俗分类做研究,与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按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定义发现民俗,会出现很不一样的成果。我们现在研究中国人的婚俗,从古代礼制和史籍资料去归纳比较,与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做研究,显然包含不一样的理论预设和方法规定。我们在城乡各地都能够看到中西混搭、传统与现代观念兼顾的婚礼元素,并且已经相当模式化。我一直觉得,中国民俗学真正要能见证自己的长进,不妨认真做一番中国人的婚俗研究。我觉得这会是一个特别好的题材,也特别挑战我们这个学科的根基与能力。我们传统上讲喜庆,吉祥,一定要红色,大红,但是今天恰恰白纱流行。这种丧葬才用的白色怎么就广泛用在婚礼上了?怎么可以?假如说我们有一个固定的中国文化、中国民俗的观念,在要素上搭配所谓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偏好,面对婚俗中的白色婚纱、白玫瑰现象,我们可以有两种策略。第一,把不合传统的因素不归入民俗,称之为时尚,把它排除出去。在这里,婚俗就是传统的,传统由大红所代表,符合这一范例的东西才能进来。第二,从日常生活这个概念进入,在婚礼中的模式化的东西都是民俗,因为那么多人,大家全都这么来做,自然有一套观念体系与之匹配。只不过是,其观念体系是什么?婚礼的完整民俗模式是什么,都还是需要研究才能够回答的。我们只有依据对于日常生活的调查,才知道这一民俗及其所涉及的生活现实如何得以呈现。 如果我们定位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俗,民俗研究就必然寄望于田野作业和民俗书写。这个特定的民俗实际上由于你的书写,它才得以呈现。于是,民俗学者的基本功、民俗学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写民俗志。在这个范式里,民俗是研究过程所发现,或者说是研究过程所建构的。我们把民俗研究放在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过程里面来看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能够发现,民俗学研究日常生活,只是以民俗为媒介。我们实际上对日常生活感兴趣,去观察日常生活,可是我们中间要借助民俗学这个传统学科所积累的方法、文本策略,才能够认识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关怀和诉求。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俗,用文本、图像呈现民俗,就是民俗学的首要工作。我们可以称这个工作为民俗志。当然,这里的“民俗志”不同于早前以文献的汇编为方法的民俗志,而是基于真实人群的日常生活观察为方法的民俗志。 关于用民俗志写民俗,存在一个知识观念的差异。在民俗学者的队伍中,大家的民俗观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也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民俗的客观论,认为民俗学者之所以能够写出民俗,是因为民俗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一类是民俗的主观论,认为民俗志是学者为了交流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建立的一个文本,此前并不以客观的方式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