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7 《民俗研究》 高丙中 参加讨论
四、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一个具有魔法功能的概念,擅长于把洋的与土的,传统的与未来的,国家的与民间的,意识形态正确的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调理成为不仅互不冲突,而且相互融洽。这个概念在2000年后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中国人利用它解决了文化上的大问题。民俗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发表了大量为非遗保护提供意见的文章,成绩卓著,但是如何让这种参与反过来推进民俗学的发展,却是一个未曾深入的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80年代就不断加大力度推动的世界文化事业,经过反复的辩论、试验,在2003年凝结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所配套的各种工作委员会,落实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亟需保护名录、保护示范项目名录的评审、发布与维护上。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40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政府这么热心,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知识界像中国学界这么投入,无论从财政投入,从国家立法,还是从知识界的研究投入,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最突出的。我推测,可能把全世界所有国家政府的投入加起来也没有中国政府投的钱多,把全世界所有语种发表的文章加起来,也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文文章多。 中国在2004年完成法律程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与之配套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在第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形成了举国动员、各方参与的“非遗保护”运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截至2014年,全国分四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命名了148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建立了各自的名录,前三批共计纳入85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9564人。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动员各地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亟需保护名录和保护示范名录,截止到2015年已有38项(约占总数十分之一)进入这三个名录,成为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期文化部批准建设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只有两个是县域范围,其他都涵盖地区或多个地区的范围。如果说名录体系是选择性地保护单个的文化遗产项目,那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面保护地方的民族民间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